5月16日,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加快發展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充分展現了我國致力于抓住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契機,著力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理念與實踐。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部署,今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對從現在起到2035年教育現代化建設進程作出全面系統的規劃。
教育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實現“十三五”發展目標,教育總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要貢獻。在此基礎上,再經過15年努力,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為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其中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發展智能教育是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之一。
智能教育的突出特點體現為,利用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為發揮人工智能優勢,發展智能教育,需將機制創新作為根本動力。
第一,加強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確保實現“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突破“時空限制”,使每個人不分性別、不分城鄉、不分地域、不分貧富、不分民族都能接受良好教育,但在數字化資源建設和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數字鴻溝”和“數字使用鴻溝”是不可回避的問題。“數字鴻溝”是指硬件和資源的有無產生的差距,這受制于經濟發展條件;“數字使用鴻溝”是指在技術使用方面產生的差距。比如在同樣的發達地區,不同的學校或者班級,在使不使用信息技術、使不使用人工智能以及如何使用等方面的不同取向也可以造成鴻溝。為彌合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和使用過程中的差距,需加強數字化教育資源,特別是開放教育資源的建設,以確保人人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
第二,以規模化教育和個性化培養為導向,加強教學模式創新,實現“適合每個人的教育”。一方面,需要變革教學方式,從傳統的統一步調、統一方式、統一評價的班級教學向個性化培養轉變。另一方面,需要變革學習方式,人工智能使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途徑得到極大拓展,并有助于消除獲取學習機會的障礙,這需要轉變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學生需要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協作學習等方式建構知識,獲取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自身的數字化生存能力。
第三,加強智慧學習環境建設,保障實現“更加靈活開放的教育”。智慧學習環境是一種能感知學習情境、識別學習者特征、提供合適的學習資源與便利的互動工具、自動記錄學習過程和測評學習成果,為師生提供開放學習環境和個性化服務,以促進學習者實現任意時間、任意地點和任意步調的學習場所或活動空間。這需要我們重新評估現有的學習環境,也需要在評估的基礎上優化現有的教室環境。
摘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