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在孵企業和團隊62萬家,其中,孵化器在孵科技型中小企業20.6萬家,同比增長17.7%。2018年,在孵企業和團隊科技含量進一步提升,其中,在孵企業擁有有效知識產權超過65.6萬件,發明專利10.6萬件……
在2019年全國雙創活動周期間,在杭州舉行的2019科技創新創業高峰論壇上,科技部火炬中心正式發布《中國創業孵化發展報告2019》,對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詳盡分析。《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創新創業的內容越來越實,技術越來越硬,雙創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
近年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感召下,全國各地創新創業活動異常火爆,眾創空間建設如火如荼,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創新創業熱潮。伴隨著我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創新創業活動也從火爆進入理性階段,并逐漸走向深入。對于更多的創業者而言,草莽創業的年代一去不復返,“硬核科技”和綜合實力的較量,是如今更為看重的創業因子。
“創新創業已經不斷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呈現‘以科技為引領、向高質量發展’的態勢。”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處處長陳晴說。通過對2018年全國創新創業大賽參賽企業統計發現,持有發明專利的企業接近70%,以科技創新創業為代表的雙創工作正在加速新舊動能轉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創新創業活力持續迸發 科技引領雙創升級
青島留學人員服務中心成功孵化出海通機器人公司,推出具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的移動機器人電控軟件平臺、多模式導航系統及系統控制平臺,填補國內空白;廣工大研究院“高清晰圖像和海量信息傳輸芯片設計”項目團隊,專門從事集成電路芯片設計開發,產品大多應用于世界一流公司……
如今,隨著雙創工作的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活動正在向著質量提升轉變,一批科技型創業團隊和產品脫穎而出。
在創新創業活動十分活躍的浙江省,雙創升級的軌跡更加明顯。作為創業先鋒陣地,浙江省曾先后涌現出以魯冠球、宗慶后、馬云、李書福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創業創新的帶頭人。近年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感召下,浙江省出現了以浙大為代表的高校系、以創二代和新生代為代表的浙商系,與阿里系、海歸系等共同組成了創業創新“新四軍”,引領著區域雙創闊步前行,并成長出阿里巴巴、海康威視等一批新經濟領域的領軍企業。目前,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分別達1萬多家和5萬多家。
科技創新在引領創新創業上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包括科技創新創業在內的雙創加快發展,成為培養企業家精神、發展新經濟、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陣地。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主要的指標穩步提升,全國技術成交額達到1.78萬億元,國家綜合能力提升到世界第17位,創新和創業良性互動的態勢更加明顯,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同時促進創新。去年新設的企業1.84萬戶,市場主體的總量突破1億戶,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活力加快釋放。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賈敬敦表示,科技創新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面向未來,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效率優先、充分發揮科技支撐的引領作用,進一步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進一步對接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加強科創企業的服務、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創業政策的措施、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創業孵化的質量。
雙創載體質量持續提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創新創業向質量提升轉變有一個明顯的標志,就是一批專業化、品牌化眾創空間的誕生。
在上海,這座活力之城,以“莘澤”“蘇河匯”為代表的品牌化眾創空間,寶武集團、中科院微系統所為代表的專業化眾創空間,是創業者圓夢的樂園。
在北京,創新工場、車庫咖啡等一批最早入局的新型孵化平臺也已經成為品牌化的眾創空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虛擬現實與智能硬件眾創空間、北大科技園人工智能專業孵化平臺等一批專業化眾創空間不斷涌現。
2018年,科技部啟動第二批專業化眾創空間遴選,共有33家納入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總數已達50家。品牌化、專業化孵化平臺大量涌現并發力,為我國企業和產業結構調整、動能轉換提供了重要支撐。
如今,創新創業載體都在向著專業化和精品化方向發展,孵化載體的孵化質量持續提升。《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末,我國眾創空間的數量達到6959家、科技企業孵化器4849家,2018年當年服務的創業團隊和企業62萬家,擁有有效知識產權數量達到65.7萬件,擁有發明專利數量12.5萬件,參與創業和實現就業人數超過395萬人。
依托創業孵化載體的發展,貧困地區的創業就業也被很好地帶動起來。如,貴州省在大扶貧領域布局建設縣域孵化載體50家,服務于特色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科技創業氛圍更濃
創新創業不斷向縱深發展,創新創業者更加注重科技創業,與此同時,政府層面也在積極引導科技創新創業,使得科技創業氛圍持續濃厚。
《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眾創空間中大學生、科技人員創業等高層次創業團隊和企業18.7萬個,同比增長16.5%。新型研發機構、大企業創新中心、科技資源開放平臺齊頭并進,寒武紀、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等一批科技型企業茁壯成長,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1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已達18.1萬家。
為充分引導科技創業,各地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形成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如,2018年3月,北京市政府出臺《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工作方案》, 并在中關村一區十六園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鋪開,95項審批分別采取取消、改為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制等5種改革方式,以優化營商環境、方便企業辦事。
2018年11月10日起,全國開始對第一批上百項涉企行政審批事項推進“照后減證”。數據顯示,普及推廣“照后減證”,企業開辦時間進一步壓縮至8.5天。2018年日均新設企業1.84萬戶,市場主體總量突破1億戶,總體仍保持高位。
全孵化鏈條逐漸形成區域協同創新活力迸發
經過幾年的發展,創業已經深入各個領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正在逐步建立,全周期孵化服務生態的打造成為重點工作。
《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科技部在國家層面推動建設41個科技創業孵化鏈條生態試點,全國75%的省市將創業孵化鏈條作為重要工作推動,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創新創業生態鏈條。
“雙創”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明顯,部分城市將“雙創”作為促進城市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實現“騰籠換鳥”。如,北京市利用騰退閑置土地改造升級建設眾創空間,將北京3501服裝廠、北京皮鞋廠等騰退空間改造成眾創空間,優化了市區經濟結構。
科技創新區域協同是區域科技創新合作的最高階段,在地方推動“雙創”發展的過程中,跨區域的協同發展也正在成為新趨勢。
目前,京津冀地區共有眾創空間和孵化器1243家,占全國總數的10.5%。三地通過舉辦京津冀協同推進“雙創雙服”座談會,并依托北京、天津、河北等孵化協會,促進京津冀三地創新創業資源共享。
在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創新創業基礎雄厚,擁有1680家孵化載體,占全國總數14.2%。該區域成立泛珠三角區域孵化聯盟,開拓了大灣區孵化交流空間。其中,深圳通過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積極促進華強集團與香港科技園、香港數碼港對接合作,拓展深港科技合作新空間,設立創客創業和個人創客項目資助計劃,予以最高50萬元資助,極大吸引了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
將雙創建設繼續引向深入鼓勵更多社會主體創新創業
“進一步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向深入,鼓勵更多社會主體創新創業,拓展經濟社會發展空間。”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于“雙創”工作提出的要求。面對中美貿易摩擦、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創業企業生存困難等新挑戰,如何進一步促進創新創業與科技融合,推動創新創業創造高質量發展?對此,陳晴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進一步聚焦國家區域戰略。圍繞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區、京津冀協同、長三角一體化、東北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打造一批高水平的“雙創”平臺,發揮輻射帶動效應,培育區域創新創業活力和核心競爭力。圍繞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目標,優化創新資源和網絡,營造良好宜居宜業環境。
二是進一步提升創業孵化質量。完善眾創空間和孵化器的優勝劣汰制度,加強對國家級孵化器和國家備案眾創空間的動態管理,優化考核評價機制。制定出臺科技企業孵化器服務規范國家標準,落實科技企業孵化器稅收優惠政策。培育品牌化、專業化孵化載體,為創業成長提供賦能平臺。
三是進一步加強創業企業服務。探索建立科創板與創業孵化的對接機制,引導優質孵化企業上市。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相關基金(專項資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財政資金支持“雙創”載體,提升專業化、精細化程度,為小企業發展提供服務平臺。
四是進一步增強創業帶動就業。強化創業對就業的緩沖、消解功能,引導優質孵化器承擔政府部分相關公共服務事務,給予大學生創業群體幫助和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孵化器面向港澳臺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合作,吸引青年創業就業。完善開放創新創業環境,吸引世界一流人才來華創業就業。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