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進程極大加速,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新發展理念的“時”正在轉化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必須咬定目標不放松,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穩增長的重要依托,引導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做強做大新興產業。
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列為2019年要抓好的第一項重點工作任務,提出要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要穩步推進企業優勝劣汰,加快處置“僵尸企業”,制定退出實施辦法,促進新技術、新組織形式、新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要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健全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抓緊布局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加大對中小企業創新支持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形成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圍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工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今年4月1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提出,要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穩增長的重要依托,引導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做強做大新興產業。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是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具有長期性、艱巨性的關鍵任務,必須咬定目標不放松,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扎扎實實做好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各項工作。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性與必要性
制造業的發展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我國制造業有29個行業,加上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兩個延伸性行業,則有31個行業。2017年,我國制造業有規模以上企業35萬家,資產總計86.3萬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02萬億元,利潤總額6.6萬億元;2018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26.5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2%,占當年GDP的比重為29.4%。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說是由我國所處的工業化發展階段所決定的。根據制造業的發展規律,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制造業的發展主要以數量擴張為主,但隨著工業化的進步,提升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強。到了工業化的后期階段,工業品的市場需求逐步飽和,制造業的數量擴張日益受到市場需求的制約,迫切需要轉向高質量發展。當前,隨著我國的工業化進入中后期階段,制造業具備了整體上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發展的基本條件,正在進入必須通過高質量發展才能繼續發展壯大的階段。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既有必然性也有必要性。
必然性主要體現在:一是基本條件已經具備。我國作為一個工業大國,經過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相當完整的工業體系,在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等方面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制造業門類齊全、生產能力很強,不少產業的產能進入了相對過剩階段,亟待轉型升級。二是國際競爭趨勢發生了轉變。經歷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和國際市場的長期磨煉,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壓力考驗,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正在由價格競爭為主轉向更加注重質量競爭。三是我國不斷提升的科技水平對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形成了重要支撐。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發展觀念的轉變,國家的科技投入、企業的研發投入均有了大幅的增長,制造業的研發能力總體上處于較快上升的階段,產業研發水平和創新能力都在持續提高,產學研有效結合的新格局已基本形成。
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從發展空間看,制造業的發展規模已經實現了完全的規模經濟,只有推進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才能帶動制造業的總量繼續增長,并保持制造業的比重相對穩定。從發展定位看,制造業是我國產業的主體,我國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通過加快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實現制造業的率先高質量發展,并帶動傳統產業和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物質技術條件。
根據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要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將大致經歷以下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高質量發展的起步期,主要任務是從化解產能過剩轉向實現高質量發展;第二個階段大約為高質量發展的加速推進期,主要任務是打好產業基礎,提升技術平臺,破解關鍵問題,鞏固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第三個階段為高質量發展的持續推進期,主要是繼續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平臺和層次,解決高新技術創新、應用和推廣的難題;第四個階段為高質量發展的穩定運行期,主要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高質量的技術裝備和設施,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對制造能力、技術能力的需要。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原則和重點
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意味著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升級,提高制造業的供給質量,為此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多依靠深化改革的辦法和路徑,破除制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障礙。適應經濟形勢變化的趨勢,根據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在鞏固制造業去產能成果和推進降成本、補短板的基礎上,著力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加快培育新動能和改造提升傳統動能。
堅持在深化改革中實施好產業政策。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合理有效的產業政策。未來一段時期,應當在深化改革中實施好符合國情特點的產業政策。比如,應該采取平衡發展戰略還是不平衡發展戰略?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上,是優先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還是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認真抉擇的重大產業政策問題。同時,要加快產業政策的改革、調整和轉型,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的手段,更好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增強產業政策的有效性,減少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堅持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兩者融合發展的動因和條件是信息技術的嵌入。本來技術研發與生產制造是可以分離的,但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智能化等形式,使制造環節與服務環節逐漸難以分開,生產、銷售產品同時也是生產、銷售服務,硬件制造過程同時也是軟件服務過程,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融合為一體化發展的產業。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適應這個新的趨勢,充分利用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技術平臺,加快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制造業結構優化升級。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處理好兩個關系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國內國際形勢錯綜復雜的背景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依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并處理好以下關系。
處理好高質量發展與產能過剩的關系。一方面,通過穩步推進企業優勝劣汰、加快處置“僵尸企業”等舉措,有效去除過剩產能,能夠促進供求關系的協調和價格的平穩運行,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利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一條從根本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有效途徑,以新技術、新組織形式、新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為標志的、更高質量的制造業的快速發展,能夠將配置在過剩產能當中的資源吸引出來,重新配置到新的制造業生產領域,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有效化解過剩產能。短期來看,我們需要鞏固去產能的成果,要對產能過剩的壓力有足夠的估計和應對。未來幾年,全球經濟將繼續面臨總需求不足的問題,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下降、貧富差距拉大等因素影響了消費的增長,以及貿易保護主義制約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規模的擴大,這一國際經濟形勢也使得國內的去產能任務更為艱巨,未來一段時間,需要把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化解過剩產能結合起來,促進制造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為企業實現規模經濟創造條件。
處理好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的關系。民營經濟在制造業領域的數量占比較高,涵蓋大多數產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力量。國有經濟在制造業中主要集中于具有壟斷優勢的行業,推動這些行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引進或擴大民營經濟的參與數量,提高民營經濟在這些行業的比重。為此,要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基礎上,根據行業特點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拓寬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相互參股、相互控股的渠道,增強各類市場主體的動力和活力,形成共同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局面。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