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70年來不平凡的歷程,我國已構建起基本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基本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轉變。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探索建立社會主義教育制度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迅速完成了對舊中國教育制度的“堅決改造”,向工農敞開教育之門,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的基本權利。黨的八大以后,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轉成社會主義教育方針,新中國開始走上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新時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針,探索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以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啟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動教育改革開放邁上一個個新臺階,為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教育現代化邁上新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重視教育事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面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部署,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教育現代化邁入新征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1949年,全國5.4億人口約80%不識字,只有3000多萬名小學在校生,100多萬名中學在校生,10多萬名大學在校生,大中小學在校生規模類似“倒圖釘形”。世紀之交,“倒圖釘形”逐漸成為“金字塔形”。在2018年近14億人口中,全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在校生,分別為10339萬人、4653萬人、3935萬人、3833萬人,已經呈現“正梯形”。同年,全國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為99.95%,初中階段、高中階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分別為100.9%、88.8%、48.1%,學前教育毛入園率81.7%,這些指標已達同期中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當前正在接受正規學歷教育的女學生及少數民族學生比例,與人口自然比大體相當,特殊教育進一步完善,繼續教育也在多樣化推進。新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極大提高了國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人力資源開發和知識創新等多方面貢獻。
綜觀70年來不平凡的歷程,我國已構建起基本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轉變。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在于中華民族尊師重教傳統發揚光大,城鄉居民旺盛學習需求成為教育發展的強勁動力;也在于改革開放40年來教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釋放出空前活力;最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艱苦奮斗,迎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成功探索出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教育發展路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在中國教育史和人類文明史上譜寫了輝煌篇章。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探索建立社會主義教育制度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主席當天發布政府公告,確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一致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本政府施政方針。這一綱領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針,并明確了“有計劃有步驟地實行普及教育”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導向。同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12月23日至31日,召開新中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立了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某些有用經驗、借助蘇聯經驗、建設新民主主義教育的政策基點。
新中國堅決摧毀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教育制度體系,迅速完成了對舊中國教育制度的“堅決改造”,向工農敞開教育之門,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的基本權利。1951年政務院公布的《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確立了各級各類學校面向學齡人口、勞動人民、工農干部服務的途徑,在實施正規學校教育的同時,開展大規模掃盲和工農干部文化補習教育,規定了職業技術教育和業余教育在學制中的適當地位。1952年教育部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進行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同時新建鋼鐵、地質、航空、礦業、水利等專門學院,重視發展中等專業學校,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
1954年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十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國家設立并且逐步擴大各種學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機關,以保證公民享受這種權利?!边@是新中國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規定公民受教育權,意味著在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后,全體公民受教育權利有了法律保障。
1956年,以黨的八大為標志,黨領導全國人民有步驟地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1957年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標志著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轉成社會主義教育方針,新中國開始走上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道路。
從1961年到1963年,黨中央先后頒布《高校六十條》《中學五十條》《小學四十條》,提出了大中小學教育的任務和培養目標,我國開始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數十萬名工農干部、勞動模范和產業工人相繼受到中等和高等教育,教育體系不斷完善,大中小學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規模,全日制教育、業余教育和半工半讀教育共同發展,向各行各業輸送了數以千萬計素質較好的勞動者和專業技術人才,在新中國工業化和各項建設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49年至1965年,全國年均掃盲600多萬人,顯著提高了工農群眾文化水平。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之后,1977年黨的十屆三中全會恢復了鄧小平同志黨內外一切職務。他分管教育和科技工作,恢復高考制度,等等,調動了億萬青少年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廣大教師精神振奮,整個教育界和社會迎來崇尚科學、尊師重教的春天。
改革開放新時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教育改革和發展翻開新的一頁。鄧小平同志強調,“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倡導全黨全社會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觀念,教育工作重點是恢復正規學校學歷教育,興起補文化補學歷熱潮,加快扭轉專業人才青黃不接、勞動力素質偏低局面。1982年黨的十二大把教育作為實現20年國民經濟翻兩番的重要保證,首次把教育放在現代化建設戰略重點位置。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路,對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定下了重要基調。
在鄧小平教育思想的指引下,1985年黨中央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發布和實施《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與同期經濟、科技體制改革相匹配,選取教育體制改革突破點,要求把發展基礎教育責任交給地方,有組織有步驟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改變政府對高校統得過多的體制,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等,尤其是確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的定位,成為1995年全國人大制定教育法的重要依據。根據黨中央的部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結構布局調整、教育教學改革、招生畢業生分配制度改革邁開新的步伐。同時,教育法律體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從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開始,教育成為除經濟之外立法最多的領域。
1989年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國內外形勢十分復雜、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的嚴峻考驗面前,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
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我們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4年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立到2000年基本普及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國家級目標,分區規劃分步實施,賦予地方政府更多管理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權責,形成財政投入為主、分擔學習成本、多渠道籌措經費體制,建立貧困學生資助體系,倡導社會捐集資助學,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探索中外合作辦學。
1995年,科教興國戰略全面啟動實施,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發布和實施《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世紀之交前后,先后啟動“211工程”和“985工程”,實施高校擴招,深化管理體制改革,中央部門原屬高校共建調整合并合作,形成地方為主管理新格局。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確定關于黨的教育方針的整體闡述,“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把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帶入21世紀。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成功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人才強國戰略全面啟動實施,與科教興國戰略融為一體。從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和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實際出發,黨中央更加重視促進教育公平,重點補教育發展短板,農村義務教育學生最先免收學雜費,提供免費教科書和貧困寄宿生補貼,再擴展到城鎮地區,不斷完善教育投入體制,財政性教育經費逐年增加,非義務教育成本分擔和多渠道籌資制度基本建立。
根據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大決策,在相繼制定科技和人才兩個十年規劃綱要的同時,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發布和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標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確定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發展目標,并就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等提出重要舉措。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圍繞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新的部署,在堅定方向、深化改革、優化結構、力促公平、加強師資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教育現代化邁入新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審視國際國內新的形勢,通過總結實踐、展望未來,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對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圍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的文件中,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教、教育更好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強教育系統黨建,相繼提出多方位要求。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導向,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教育系統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貌一新。黨中央將重大教育決策層級上移,從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委員會)到組建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法治化,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在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創建一流大學學科、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許多突破性成果,教育事業在提高質量、促進公平、優化結構等方面進展顯著,教育脫貧配套舉措成為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環節,社會各界支持教育改革、民間資本投入教育與學習領域出現新的氣象,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創新教育服務業態的關系日趨密切,教育事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億萬人民群眾對教育改革發展的獲得感持續增強。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歷史性論斷,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應地,黨的十九大報告確定了新時代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新要求新舉措,更加重視全面增強教育系統自身實力和服務“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能力。
2018年黨中央召開新時代首次全國教育大會(改革開放以來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作重要講話,強調新時代新形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必須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圍繞黨的教育方針,既堅持一脈相承,又根據新時代新要求作出重要拓展,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重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總體要求。
遵循黨的十九大戰略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近期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辦、國辦印發《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按照2035年我國“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為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的總體目標,同期的主要發展目標,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并發揮統領作用。主干是搭建溝通各級各類教育、銜接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在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非正式學習領域創新服務業態,平衡政府和市場資源配置機制,形成多樣化教育與學習服務有序健康發展格局。這將是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頂層設計方案。
涵蓋國民教育體系關鍵階段,為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提供可靠保障。圍繞普及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實現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服務能力顯著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明顯提升、殘疾兒童少年享有適合的教育等六大重點細化部署。這將是讓“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公共服務體系切實惠及億萬人民群眾的關鍵環節。
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夯實教育現代化的制度基礎。通過變革教育治理方式,使教育管理體制和制度體系更加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形成政府、學校、社會依法共同參與教育治理的制度保障。這將是以教育治理現代化支持教育現代化、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的總體思路。
總體上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教育現代化邁入新征程,根本目的在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好地適應全體國民的謀生發展需求,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本質特征就是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下的現代化,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的現代化,尤其需要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逐步搭建起符合基本國情的、有利于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相信從現在到2035年,隨著我國教育現代化持續提速和規劃目標到位,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建設必將步入全新的境界。
摘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