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已開始向制造業各個環節滲透,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和5G商用的臨近,也將給工業互聯網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工業互聯網最基本的機理,是通過對物理世界(設備、車間、工廠)的感知,通過在獲取的數據上建立數字化模型,繼而分析建模優化,最終優化制造體系。在這個機理中,智能分析是必要的關鍵一環。
AI是工業互聯網的必要環節,最終完成對物理世界的判斷和優化決策。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工業互聯網是關鍵的載體,通過工業互聯網真正將人工智能部署到工業體系乃至實體經濟中,所以兩者之間有天然的親和性。
不過,隨著新技術的發展,AI和5G等技術的應用是否會給傳統工業帶來更多潛在的隱患?答案是否定的。首先,5G從技術體系上并不會比4G帶來更多的安全隱患,而且由于切片等技術的應用,5G帶來了保障安全的更多手段。
但需要重視的是,5G會帶來更多4G時代沒有的場景,從連接對象的范圍和深度,特別是與生產生活的深度融合來看,這些深度的應用場景會帶來一些過去未曾想到的問題。
從本質上講,5G作為一個傳輸通道,是工業互聯網體系中的一個環節,自身安全挑戰并不是最主要的。最有挑戰性的還是工業互聯網這個體系本身。因為工業互聯網體系的開放性,其面對深度互聯集成時的整合風險是很大的,一些中小企業可能沒有能力去同步做安全的規劃和部署。
前不久,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發布的《2019年上半年我國互聯網網絡安全態勢》顯示,在工業互聯網安全方面,累計監測發現我國境內暴露的聯網工業設備數量共計6814個。在云平臺安全方面,2019年上半年,云平臺上的網絡安全事件或威脅情況相比2018年進一步加劇。
在此背景下,重視5G技術給工業互聯網帶來的潛在安全問題,顯得非常必要。
過去工業領域的安全一般強調功能安全和物理安全,比如可靠性、連續性、安全生產等,而互聯網強調信息安全,比如病毒、網絡攻擊、木馬等,二者是彼此隔離的。現在打通以后,風險開始交織。比如,2018年臺積電被勒索病毒攻擊后導致停產就是典型的案例。因此,我們要考慮在新的體系下如何設計好安全的邊界、安全保障的方向以及相應的功能體系。
工業互聯網中涉及一些要素,比如設備安全、工控系統、網絡安全、數據安全、應用安全,平臺安全等,這些要素未來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多。所以需要新的體系設計和技術手段。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門印發的《加強工業互聯網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已對工業互聯網的安全保障進行了系統部署,是國家工業互聯網安全工作的綱領性指導文件。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