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19677.9億元,比上年增加2071.8億元,增長11.8%。基礎研究經費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090.4億元,與研發經費投入保持同步增長。
日前,《2018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出爐,這兩組數據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3日,北京化工大學原副校長陳冬生教授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在當前經濟和財政形勢下,研發經費仍能保持兩位數的增速實屬不易。
“從指標來看,我國基礎研究投入近幾年持續增加,這既與國家的重視有關,也是技術創新能力發展到‘三跑并存’階段的必然要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呂薇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統計師李胤解讀《公報》時表示,基礎研究經費突破千億元,三大主體均實現較快增長,高等學校、政府屬研究機構和企業的基礎研究經費分別為589.9億元、423.1億元和33.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1%、10.1%和15.7%。其中,高等學校對全社會基礎研究經費增長的貢獻為51.1%,是基礎研究投入的主體。
“從國內外實踐看,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礎研究的主體。而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支出絕大部分也來自于高校和政府屬研究機構。目前,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仍以中央財政為主。”呂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與世界主要科技大國相比,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來源較單一,投入強度也偏低,與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尚有差距。
陳冬生表示,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要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促進高質量發展,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而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我們迫切需要加強基礎研究,進而提高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讓呂薇欣慰的是,在中央財政持續加大投入的同時,企業特別是一些處于行業技術前沿的企業,也開始重視基礎研究。特別是當部分企業闖入“無人區”時,急切需要基礎研究支撐原始創新,如華為在全球建立多個聯合創新中心。
如同《公報》所示,2018年,企業基礎研究經費為33.5億元,較上年增長15.7%。呂薇在調研中也發現,企業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較少但增長較快,約占全社會基礎研究的3%。
“目前企業開展的基礎研究大都是需求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主要依靠內部資金和外部科研力量。”呂薇直言,要明確企業在基礎研究中的定位,企業在基礎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是“提出需求、增加投入、組織研究、主導應用轉化”,也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更多依靠產學研合作。
不僅基礎研究投入強度偏低,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與美國(2.79%)、日本(3.21%)等世界科技強國相比差距較大。李胤說,基礎研究、政府資金占比偏低等問題仍較突出,能真正形成關鍵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要科技成果仍不足,投入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很多‘卡脖子’環節因為缺乏基礎研究支撐難以突破,目前而言,要改進資助方式,優化資助結果。一方面,要拓寬基礎研究的投入渠道,發揮好中央與地方政府、企業和社會等各方的作用,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呂薇說,“另一方面,要改進科學研究的資助方式和組織機制,進一步提高研究質量,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比如,加強持續穩定支持,改進基礎研究的選題機制,推動戰略需求導向與自由探索相結合、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推進相結合,提高從實踐中凝練和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
李胤建議,我國應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鼓勵研發投入的政策體系,引導社會各界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與布局。
陳冬生則認為,要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作用,統籌部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對于高校和公立科研機構來說,要特別重視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改進、完善對人才和研究成果的評價方法、評價指標,形成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學術生態。同時,要調動企業投入、開展基礎研究的積極性。
“根據美國科學基金統計,一項基礎研究從提出觀點到能夠應用,一般需要二三十年時間。我們對基礎研究的考評不能太短視,否則將迫使科學家們更多關注短期結果而難以進行突破性創新。”呂薇強調,要通過持續穩定支持看長遠效果,這樣才能形成敢于坐冷板凳的氛圍,集聚一批批甘于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
摘自《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