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云端AI芯片、人臉識別、地磁室內定位技術等一批高新技術和產品驚艷問世,同時一批科技型企業茁壯成長……這些新興力量發展的背后,各式專業化的眾創空間、孵化器異軍突起功不可沒。
專業化眾創空間是極具活力的創新創業載體,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雙創”升級的重要力量。科技部在近日印發的《關于新時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確,“加強專業化眾創空間在重點地區和細分領域的梯次布局,推動專業化眾創空間提升服務能力,在若干行業領域推動建立專業孵化器聯盟,支撐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孵化”。
“新時期,中國經濟面臨新舊動能轉換、創新發展等一系列時代課題,而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創新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新時期,要支持和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做到資源高效率導入,對眾創空間、孵化器等創新創業服務平臺載體的考核,就應該由功能性向實效性轉化,要引導其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北大科技園創新研究院院長陳暢表示。
專業化眾創空間蓬勃發展
專業化眾創空間作為以推動科技型創新創業、服務于實體經濟為宗旨的重要創新創業服務平臺,聚焦細分產業領域,通過高效配置和集成各類創新要素實現精準孵化,推動龍頭骨干企業、中小微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創客等多方協同創新,對于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韻網(WIIN)創始人、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顏振軍分析認為,聚焦細分領域、構建產業生態的眾創空間、孵化器未來將大展宏圖。“未來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多數將是聚焦于某一個技術領域或產業領域。隨著技術創業的門檻提高,產業領域越來越細化,創業者對細分領域的專業化資源需求將越來越強烈。專業技術眾創空間、孵化器惟有具備完善的專業孵化資源,包括技術平臺、技術服務團隊、特定技術偏好的風險投資、特定領域的市場營銷等,才能適應這樣的要求。”
早在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就發布《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要求促進眾創空間專業化發展。科技部也制定了《專業化眾創空間建設工作指引》,并先后啟動兩批專業化眾創空間遴選,共有50家納入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
如今,各地依托高校院所建立專業化眾創空間,熱情高漲。如武漢市實施“高校眾創空間全覆蓋工程”,鼓勵武漢高校、科研院所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陜西省國資委、省科技廳聯合印發《陜西省省屬企業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規劃布局》,支持省屬企業面向中小企業開放創新資源……
一批專業化眾創空間正在蓬勃發展,如西電集團成立電氣研究院,打造智能輸配電領域專業化眾創空間,促進企業創新發展;陜煤集團建立了專注于煤炭領域創新創業的神南煤炭科技企業孵化器,“煤亮子”O2O平臺實現交易超過1億元;安徽華米科技通過打造華米硬客公園,專注于培養和投資智能硬件領域創業項目,集聚了40余家創業企業和團隊,“抱團”式迅速占領新興市場;江蘇省南京甄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山西大數據產業研究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通過投建人工智能產業孵化器,孵化培育AI關聯產業以及在孵企業,在細分領域對其主體形成有力延伸和補充,增強市場競爭力。
專業化眾創空間繼續高質量提升,在農業領域和扶貧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如,貴州省在大扶貧領域布局建設縣域孵化載體50家,服務于特色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其中,獨山軸承制造產業孵化器引導在外務工的產業工人返鄉創業就業,入駐軸承及相關領域生產企業50余家,帶動就業1000 余人,成為占全國碳鋼軸承65%市場份額的產業聚集地。
專業孵化器聯盟
開啟孵化新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若干措施》在明確加強專業化眾創空間布局的同時,還指出,要在若干行業領域推動建立專業孵化器聯盟,支撐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孵化。
創業不能單打獨斗,創業孵化也一樣。顏振軍表示,30多年來,中國的創業孵化事業從無到有、不斷壯大,已形成主體多元、類型多樣、業態豐富的發展格局。但一些創業孵化機構的服務能力不強、績效不高,孵化機構之間的交流合作較少,創業孵化資源的開放、共享通道還不順暢。“孵化器迫切需要獲取更多創業服務資源,需要加強同行業孵化器之間的溝通交流合作,共享資源、共同孵化、共同投資,提升各自的創業孵化能力與績效。”
2019年7月5日,由韻網聯合全國新材料領域孵化機構發起的“新材料產業孵化共同體”正式啟動成立,致力于對接各方需求,整合行業資源,構建共生、共享、共贏的產業孵化生態格局。15家共同體發起成員將開放創業孵化資源、共同孵化、共同投資。
“共同體是一個生態組織,成員不僅僅是孵化機構成員,還包括大企業、投資機構、專業服務機構、高成長在孵企業,這些要素聚合起來為中國新材料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一個協同創新的新機制、合作共贏的新機會、共享共贏的新平臺。” 顏振軍介紹說。
據悉,20年前,一些先行者就在嘗試中國孵化器行業的整合,但當時的時機并不成熟。顏振軍認為,今日已非同往昔。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擁有眾創空間6959家、科技企業孵化器4849家,2018年當年服務的創業團隊和企業62萬家,擁有有效知識產權數量達到65.7萬件,擁有發明專利數量12.5萬件,參與創業和實現就業人數超過395萬人。
“如今,孵化行業足夠大了,而且孵化機構和在孵企業都有更強烈的對外部資源的需求。”顏振軍認為,全國性的行業協會,一批全國性的行業服務機構,一些區域性的孵化行業協作組織,一些細分產業的孵化集團,都將很快建立運作起來。“以往,孵化器相對分散、資源不足、能力受限,尚且已經創造了不俗的孵化業績。未來,如果能夠基于市場和政府支持進行行業資源整合,中國的創業孵化行業必將產生更廣泛深刻的經濟社會文化影響。”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