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更是國際競爭的主戰場。實現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就要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圍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工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梢哉f,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需要,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所謂先進制造業,是相對于傳統制造業而言的,指具備先進技術、先進生產運營模式和先進組織方式,能夠從研發到生產運營的各個環節采用高新技術和創新模式,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制造業。所謂現代服務業,主要包括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而蓬勃興起的新興服務業和采用了新技術新模式的傳統服務業,其本質在于依托現代先進的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拓展新的服務領域,形成新的運營模式、服務方式和組織形式,是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增值的服務業。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推動制造與服務實現高水平融合、互動、協同發展,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其一,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能夠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創新生產模式、商業模式和組織模式。同時,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還帶來分工的深化和細化,這將有利于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增加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完善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產業環境,加快創新發展。
其二,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是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能夠帶動企業釋放發展潛能,加快制造業的組織變革與技術創新,實現制造業中間投入成本有效降低、制造業產品附加值大幅增加,從而提升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中的地位,全方位提升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其三,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形成的新業態、新模式將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推動我國產業加快融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加快實現轉型升級。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打造有利于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市場環境。良好市場環境是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撐。一是加快建設統一完善的市場體系,破除行業之間、區域之間的市場壁壘,降低產業融合需要的要素流動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二是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法治政府、誠信政府建設,切實保護知識產權,營造有利于激發企業家精神、保障企業家守法創新的法治環境。三是加大對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的政策支持,從財政、稅收、人才、金融等多方面發力,努力實現精準支持,解決產業融合發展中的各種困難。
第二,鼓勵制造業企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服務型制造具有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特征,是制造業的發展方向。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應進一步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為先進制造業企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創造有利條件。一是完善工業互聯網網絡體系頂層設計,盡快制定工業互聯網的相關技術標準和服務規范。二是建設以先進制造業企業為中心的網絡化協同制造服務體系,鼓勵先進制造業企業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動制造業企業與軟件信息企業、互聯網企業跨界融合。三是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勵先進制造業企業加大創新力度,對運營流程和環節進行重構,加大技術研發、市場服務等方面的創新力度,整合資源優勢,提供專業化、系統化、集成化的系統解決方案,開展在檢驗檢測、供應鏈管理、專業維修維護等領域的總集成總承包。四是盡快破除相關制度障礙,從產業融合的角度出發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政策協調和資源整合。
第三,搭建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載體和平臺。一是建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技術服務平臺,為產業融合提供研發設計、協同技術創新等公共技術服務,推動產業融合相關技術創新。二是建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產業協作平臺。建設先進制造業相關上下游企業和現代服務業企業的產業聯盟,推動數據信息共享和網絡協同制造,提供各類配套服務,為產業融合提供信息數據支持、應用支持和標準支持。三是建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綜合服務平臺。扶持地方政府建設綜合服務平臺,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金融、法律、會計、咨詢等綜合服務,整合各類資源、提高服務水平、創新服務手段,降低企業融合發展成本。四是建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國際交流平臺。鼓勵有實力的先進制造業企業面向全球布局產業融合網絡,利用國際資源,借鑒吸收國際先進經驗和先進技術,推動我國產品、服務和標準“走出去”。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