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軟件信息服務業,去年有6.3萬億元的產值,今年大概能到7萬億元左右。這樣的大產業每年仍能高速發展,反映了我國在軟件方面有許多有利條件。”近日,在無錫舉行的工業互聯網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用這組數據破題,“在信息技術領域中國在世界上應該排行第二。”
不過,倪光南認為,盡管中國信息技術方面整體形勢不錯,但目前芯片制造和基礎軟件仍然是我們面臨的兩大短板。
“基礎軟件主要是指操作系統、工業軟件等。特別是工業軟件,我們要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如果沒有工業軟件的支撐,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進一步的發展都將會面臨很大的問題。”倪光南說。
EDA軟件啟示:
須摒棄“造不如買”思想
為了說明我國在基礎軟件方面的落后,倪光南舉了掌控集成電路設計命脈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件的例子。
“在面向集成電路產業的EDA軟件方面,全世界幾乎被美國3家EDA巨頭所壟斷,我們在這方面差距還很大。”倪光南直言不諱。
倪光南所說的3家EDA巨頭指的是目前在EDA市場份額占據前三位的三家企業Synopsys、Cadence和被西門子收購的Mentor Graphics,三巨頭占全球EDA市場份額超過60%,而我國有95%以上的市場份額被三巨頭牢牢把控。
“為什么我們沒能發展起來?我認為主要在于我們有一種思想: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倪光南介紹說,我國目前在EDA軟件方面做得最久的是華大九天(其前身是華大集團的EDA部門),但它的發展是非常曲折的。
倪光南介紹說,新中國成立初期,西方發達國家組成“巴黎統籌委員會”(以下簡稱“巴統”),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實施技術禁運,此后我國啟動了熊貓系統的研制,瞄準的就是EDA軟件。然而,1994年后,“巴統”退出歷史舞臺,我國“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思想也開始蔓延,自主EDA軟件的研制開始走下坡路。
東興證券分析師王健輝在《全球EDA的全面介紹》一文中提及,事實上,國內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就投入到EDA 產業的研發當中,并在1993年推出首套國產EDA軟件系統——熊貓系統。然而,受各種因素影響,之后國內EDA發展曲折而緩慢,EDA軟件國產化并沒有取得實質成功。
直到今天,國內對EDA軟件的投入才再度“抬頭”,這其中包括一些民間資本的加入。倪光南說,之前由于沒有樹立自主創新的觀念,沒想到要在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是“思想上有問題”,導致了這類工業軟件沒做好。
發展軟件是中國的優勢領域
“最近國家大力投入工業軟件,工業軟件很重要,我們希望能夠拿回主動權。”倪光南認為,我國當前具備資本、市場、人才等條件,軟件理應是我們的優勢領域,應該有所建樹。
中國不僅是世界第二大軟件產業消費國,還擁有居世界第二的軟件從業人員。倪光南認為,中國具備發展軟件業的有利條件:體量大、軟件產業規模發展快,軟件人才資源豐富。
此外,倪光南表示,中國在軟件開發效率(性價比)方面也具有優勢。他舉例說,微軟Vista系統有5000萬行代碼,按照開發成本核算下來約2行/100美元,對比國內的永中Office,有500萬行代碼,約22行/100美元。
“這些數據表明,軟件規模越大開發效率越低,而且中國的軟件開發成本也低于美國。”倪光南指出,中國軟件工程師的薪資低于美國,而且特別努力,“性價比相當好”,這使得企業能夠雇傭更多的研發與工程人員,維持更大規模的人才隊伍。
條件已然具備,但如何才能更好地發展我國的基礎軟件呢?
“面向智能制造的工業軟件,仍由德國西門子等占主要地位,我們雖然能夠拿出來一些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軟件,但缺乏CAM(計算機輔助制造)、CAE(計算機輔助工程)等軟件。”倪光南說,在工業軟件方面,我們希望能夠做出自己的CAE、CAM,并形成一體化,支撐不同領域制造業的發展。
另外,倪光南還主張用發展的眼光來推動我國工業軟件的進步。
“將一些新的工業軟件整合起來,我認為我們可以做得比傳統工業軟件更好。”倪光南舉例說,比如,可以整合地理信息系統,升級建筑信息化的管理軟件;同時整合一些物聯網軟件,形成從規劃設計到施工運維、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工業軟件。
“我們正在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我相信我們能盡快在工業軟件方面趕上去。”倪光南最后表示。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