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互聯網企業產業化轉型背景
(一) 人口紅利見頂,互聯網行業發展階段化特征明顯
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普及率達59.6%,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1;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
圖1 我國網民規模及增長情況
隨著網民增長趨勢放緩,互聯網行業發展呈現新特征:一是三四線城市和農村等下沉市場成為發展焦點,趣頭條、拼多多等成功上市正是基于下沉市場的開發,面向三四線城市的業態和應用為消費互聯網發展提供增量藍海;二是圍繞消費者吃穿住行用的消費側互聯網服務需求日益飽和,我國移動應用市場APP數量趨于穩定,移動互聯網發展已進入平穩期,融合創新決定移動服務發展未來。
(二) 經營焦慮升級,互聯網企業外部擴步伐加快
無論社交、電商、搜索還是娛樂,消費互聯網平臺企業的主要經營思路都是通過爆款產品吸引流量,再將流量與商業機構進行引導嫁接,實現流量變現。隨著互聯網人口紅利見頂,流量增長命門暴露,各大互聯網平臺企業核心業務都面臨增長壓力:2018年,微信用戶接近11億,連續兩年增速放緩;阿里和京東的GMV2增速呈持續下降態勢;2019年第一季度,百度凈虧損人民幣3.27億元,出現2005年上市以來的首個虧損。
核心業務增長放緩致使互聯網企業焦慮升級,尋求外部新增長點的動機加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加速,新零售、共享出行、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不斷出現。面向產業互聯網的轉型同樣也是源于行業焦慮的遠期發展規劃和業務布局,即互聯網企業尋找未來增長點的一種試探。
(三) 企業服務領域潛力巨大,新的市場紅利悄然形成
消費互聯網的潛力依賴于網民規模,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則基于企業數量。我國人口紅利消失的同時,企業紅利悄然形成。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2018年3月16日我國市場主體數量邁入“億戶時代”,截止2018年底已達1.1億戶。其中企業3474萬戶,全年平均每天新增近2萬戶企業。我國不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市場主體數量也居世界第一,潛在的企業服務需求巨大,遠未得到開發和滿足,未來市場空間不可限量。
二、 互聯網企業產業化轉型方式及路徑
(一) 調整組織架構,強化轉型抓手
2018年9月30日,騰訊官方宣布,啟動新一輪戰略升級,調整組織架構,成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擁抱產業互聯網。同年11月和12月,阿里和百度分別進行組織架構調整,阿里云事業群升級為阿里云智能事業群,百度將智能云事業部升級為智能云事業群組,被業界解讀為BAT齊聚產業互聯網賽道。
從主要互聯網企業組織架構調整的動向不難看出,云成為其面向產業服務轉型發展的主要抓手,平臺化和規模效應仍是BAT認為最合理的發展方式,因此,都著重力量投入資源,大力發展云服務及相關產品。
(二) 打造開放平臺,吸引合作伙伴
雖同名“互聯網”,但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因服務主體不同,在商業模式、產品、生產及交付過程、人員構成等方面差別迥異,對產業理解的匱乏和人力成本的高企使得互聯網企業很難全面深入進入產業一線,因此,BAT的云平臺都采取了開源的方式,通過打造開放平臺,構建合作生態。騰訊云在人才培訓、市場推廣、商機交流、激勵金、云市場、平臺及服務支持等方面為合作伙伴提供紅利;百度AI算法全部開放供合作方和客戶免費調用;阿里云除基礎平臺外,數據工廠、算法工廠和AI創作間均采取開放方式,試圖打造企業級應用商店,以壯大合作生態。
(三) 利用自身優勢,賦能其他產業
消費互聯網重在“眼球經濟”,靠爆款產品快速吸引流量,而后想方設法實現流量變現,產業互聯網則強調“價值經濟”,即通過創造全新的管理、生產、服務模式,提升企業經營效率。因此,“開放能力”和“創造價值”是互聯網企業產業化發展的重點。互聯網企業因其消費側優勢的不同產生產業互聯網發展路徑差異,例如,騰訊利用C端社交網絡巨大優勢,聯通企業端,強調為企業市場擴展及營銷賦能;阿里以阿里云為主攻,結合消費領域大數據,為制造企業產品研發賦能;百度利用AI彎道超車,融合 AI、大數據的技術能力,通過云的載體進行輸出,提升企業生產活動效率。
三、 互聯網企業產業化轉型面臨的問題
互聯網企業的產業化轉型如火如荼,但產業內外的質疑聲卻從未停止。首先,發展規模化的產業互聯網難度重重,企業需求差異巨大,且產品周期很長,產品穩定性要求高,需要在垂直領域里有相當的積累,互聯網企業的消費側經驗很難規模化復制;其次,消費互聯網領域的經營思維和慣性反而會制約互聯網企業的產業化發展,特別是大型平臺型互聯網企業,習慣了單一標準化產品賺快錢的模式,面對需求極度分化的企業需求,仍試圖采取標準平臺的方式切入,成功概率將大打折扣;第三,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仍未找到,消費互聯網一直采取的是“羊毛出在狗身上讓豬來買單”的思維,并以此開發出各種商業模式,而這種模式在產業側卻很難行得通。2018年阿里云營收營收213.6億元,虧損55.32億元人民幣;騰訊云增長超過100%卻仍大幅虧損,商業模式確實與盲目追求擴張并存,未來發展前景存疑。
四、 互聯網企業產業化轉型影響及政策建議
我國擁有全球最繁榮的互聯網應用市場,互聯網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積累了大體量的用戶、海量消費數據、細分領域先進技術、充足的資金和優秀的人才,這些優勢轉移到產業側,將對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產品設計優化、生產流程和質量管理、產業鏈金融等各方面產生影響,給傳統產業帶來更大的市場、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多的資金,幫助企業更好的實現面向社會化生產的資源配置與協同,由外至內的帶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
作為政府主管部門,一方面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醫療、教育、金融等互聯網與其他產業緊密融合的領域加強協同管理和監管研究,引導互聯網企業更好的服務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市場監管,防范互聯網企業快速擴張過程中的執法缺失產生的市場風險,在服務標準、數據安全等領域加快出臺相關政策,保護用戶權益,保障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1 數據來源:Cnnic,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9.2
2 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在電商網站定義里面是網站成交金額。這個實際指的是拍下訂單金額, 包含付款和未付款的部分。
作者簡介:
吳曉卿,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產業與規劃研究所高級技術主管,十余年來致力于行業發展研究工作,深度參與國家級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等行業重要文件和行業監管政策研究制定,多次主持各省、市信息通信業發展規劃研究制定工作,在信息通信行業領域擁有的豐厚的研究經驗和知識積累。
郵箱:wuxiaoqing@caict.ac.cn
來源:中國信通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