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數字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深刻重塑世界經濟和人類社會面貌。在G20大阪峰會的數字經濟特別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們要營造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市場環境,不能關起門來搞發展,更不能人為干擾市場;要共同完善數據治理規則,確保數據的安全有序利用;要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互聯互通;要提升數字經濟包容性,彌合數字鴻溝”。這為我國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更好與實體經濟融合指明了方向。
根據2016年G20杭州峰會通過的《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9年4月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認為,數字經濟包括三部分:一是數字產業化,即信息通信產業;二是產業數字化,即傳統產業由于應用數字技術所帶來的生產數量和生產效率提升;三是數字化治理,即利用數字技術完善治理體系,提升綜合治理能力。該報告測算,全球已有超過12%的跨境貨物貿易通過數字化平臺實現,服務貿易中更有高達50%以上已經實現數字化。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4.8%,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可見一斑。
由于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突飛猛進,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驅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以信息化和信息產業發展水平為重要特征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數字經濟也成為大國之間競爭的重要領域。近年來,發達國家相繼發布數字經濟發展戰略。英國2015年發布《英國2015-2018年數字經濟戰略》,德國2014年發布《數字議程(2014-2017)》,法國發布《法國數字化計劃》,日本也發布了《創建最尖端IT國家宣言》。我國同樣十分重視數字經濟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保障數據安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更好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應該看到,數字經濟在推動經濟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培育新市場和產業新增長點、實現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增長等諸多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一方面,與實體經濟融合,數字經濟才能擁有真正落地的基礎;另一方面,數字化也為實體經濟更好發展拓展了新空間,有助于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近年來,世界各國日益興起的數字制造就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典型范例。以機械加工為例,傳統制造技術是以金屬切削的方式“做減法”,造成原材料大量浪費。而在數字化方面已有積累的機械加工企業發展數字制造,采用以信息技術與智能制造技術融合為核心的3D打印技術,則是通過“做加法”的方式進行堆棧制造,可大幅度節省工時以及原材料,效率亦顯著提升。從全球范圍看,數字制造已經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為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等的集成與融合,是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智能化、精密化、綠色化的基本工具,也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支撐。
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對經濟社會產生深刻影響,也帶來了一系列治理難題。在傳統經濟活動中尚未解決好的問題,在數字經濟發展進程中被進一步放大。比如,網絡交易類平臺糾紛、投訴居高不下;信息內容類平臺治理形勢較為嚴峻,虛假廣告、低俗內容屢禁不止;平臺間數據爭議糾紛不斷,平臺企業責任亟待明確,平臺壟斷規制面臨挑戰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通過對現有的規范實體經濟的法律體系進行調整,同時完善數字經濟領域的法律法規。在具體工作中,要順應數字經濟發展新形勢,堅持包容審慎治理理念,創新治理方式,優化治理手段,更好營造規范有序、公平競爭的數字經濟市場環境。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