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調研發現,與發達國家近80%的轉化率相比,國內整體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25%左右,實際最終產業化的不足5%。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2017年度報告》顯示,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1.4%,低成果轉化率已成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不可承受之重。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大問題即是科技成果與市場脫節。2015年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指出,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創新成果不能很好地對接實際應用,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對研發方向、成果選擇、技術路線等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這揭開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面紗——在現有的體制機制下,無論是高校自辦企業模式,還是合作轉化模式,亦或是大學科技園、校企聯合研發中心等技術轉移模式,均存在著嚴重的研究—開發—產業化的轉化路徑依賴問題,與市場脫鉤嚴重。
誠然,科技成果轉化以技術創新的擴散和應用為核心。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即是要實現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擴散。美國學者埃弗雷特·M·羅杰斯于1962年提出了創新擴散理論,亦稱技術采用模型,主要用來分析技術產品生產、理論產品化、產品商業化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指出科技成果應當把握好市場的需求。這無疑為建立市場為導向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于此,筆者引入創新擴散理論,在現有轉化模式的基礎上,建議與“技術孵化”并重,彌合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同市場的鴻溝。
埃弗雷特·M·羅杰斯提出的創新擴散理論是在特定的時間段內,通過特定的渠道,在特定的社會團體成員里傳播的過程。在他看來,技術的創新擴散是創新擴散的一項重要內容,包括技術產品的生產、技術理論的產品化等方面,是一系列完整的技術與市場相交互的運動過程,因而創新擴散理論亦稱技術采用模型。
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指出,創新擴散是企業家抓住市場潛在的盈利機會,重新結合生產條件、要素和組織,從而建立效能更強、效率更高和生產費用更低的生產經營系統的活動過程。可見,創新擴散由于聯結著創新科技和市場,因而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沒有擴散,創新便不可能有經濟影響”。
創新擴散理論將市場維度引入到了技術創新領域,與傳統的創新理論有所不同,這種理論不僅僅關注到了技術創新本身,也關注到了與創新技術相對應的市場是否已經形成。正如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到的那樣,“消費者和技術是市場的雙重君主,消費者根據自己先天或后天的偏好指明社會資源的最終用途,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各個點之間進行選擇”。
這樣一來,技術研發同市場需求聯結起來,技術研發為滿足市場需求提供了科技保障,市場需求為技術研發指明了方向和路線,從技術到市場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各創新主體能夠有效地參與其中。
將創新擴散理論引入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的一個重要問題即是科技成果的方向、路線和選擇沒有以市場為導向,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脫節。引入創新擴散理論有利于理順高校科技成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作用范式,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機制和溝通機制,更好地促進高校科技成果對接實際應用。
同時,在創新擴散理論的牽引下,發揮市場對創新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各創新主體協同參與其中,提升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和能力。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