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制造業·導讀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要堅定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強自主創新,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國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搞上去,推動我國經濟由量大轉向質強,扎扎實實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習近平2019年9月16日至18日在河南考察時的講話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中央多次強調,“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制造業一直是推動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力軍,過去40多年我國經濟取得的偉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制造業的快速發展。2018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超過26萬億元,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接近30%,是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制造業建立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規模躍居世界第一,應該說“有沒有”的問題基本解決,但“好不好”的問題仍然存在,制造業大而不強、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的矛盾比較突出,在技術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質量效益水平等方面與世界發達國家還有不小差距。
隨著我國進入工業化后期,鞏固提升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進一步增強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迫切需要加快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貫穿于制造業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是制造模式、生產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的深刻變革。智能制造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是創造新動能、打造新優勢,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的關鍵舉措。
從全球范圍看,各發達國家紛紛把智能制造作為鞏固制造業全球領先地位的戰略選擇,德國推出工業4.0,美國加快布局工業互聯網,日本發布新機器人戰略,意圖繼續掌握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從我國實際看,智能制造起步較晚,還處于發展初期;而現代信息技術加快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創造了良好機遇,為發展智能制造提供了巨大空間。
因此,無論從國際大勢看,還是從國內大局看,我國的制造業都到了發展智能制造的關鍵階段,必須積極謀劃、加快推進。
一是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引領作用?;ヂ摼W、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統領了世界各國制造業體系的技術升級,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方式與運營模式,極大提高了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是推動制造業發生智能化變革的關鍵力量。
上世紀60年代以來,德國、日本和韓國抓住了信息化的機遇,實現了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和制造業的跨越發展;美國也是借助信息化戰略的實施,實現了20世紀90年代的快速發展。
當前,我國在現代信息技術領域已經具備較好的基礎,抓住新一輪信息化深入發展的重大機遇,不僅可以使我國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更加高效、產品更加智能,而且有利于在全球范圍優化配置資源,培育規模龐大、生機無限的新產業集群,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通過現代信息技術來引領智能制造發展,應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一手抓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我國制造業中傳統產業占比超過80%,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具有巨大潛力和市場空間。
要積極推進工業互聯網、5G技術、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廣泛利用新技術對企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積極促進技術革新和設備更新,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加快建設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加速傳統產業“脫胎換骨”“老樹發新芽”,推動我國制造業向智能、高端、綠色、服務方向轉型升級,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同時,要聚焦產業智能化和智能產業化,持續實施“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行動”,積極拓展“智能+制造”的表現形式,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量子科技、5G商用、生物和海洋技術等戰略新興產業,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解決方案供應商,打造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構筑我國產業體系新支柱,培育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
二是充分發揮質量基礎設施的支撐作用。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是國際公認的質量基礎設施。其中,計量是工業生產的“眼睛”和“神經”,沒有精準計量就沒有現代制造業;標準是企業設計和生產的根本遵循,決定著國際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和話語權,高質量必須高標準。
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可統稱謂合格評定,是產品能否投放市場的必經程序,控制質量并傳遞信任。質量基礎設施各個要素密切聯系、相互作用,既是提升產業能力的“催化劑”,又是淘汰落后產能的“硬約束”。
例如,浙江通過“品字標”認證,推動溫州皮鞋、臺州泵閥、湖州木地板等產業提升質量效益水平;河北通過制定鋼鐵有關標準,預計2016-2020年將倒逼2700多萬噸產能退出市場;中國計量院為燕京啤酒集團開發的能源計量與管理信息系統,為企業實現節能減排提供了有效支撐,整個廠區綜合能耗下降19.8%,生產率提升30%。
要圍繞提升產業競爭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加強質量基礎設施能力建設,不斷完善現代測量體系、先進標準體系、高質量認證檢測服務體系。
圍繞區域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需求,配套建設國家質檢中心、產業計量中心、標準創新中心等重大質量基礎設施,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增強我國制造業競爭力水平。
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環保、質量、安全等指標的硬約束,用好計量標準、認證檢測、生產許可、能耗評價等手段,淘汰落后產能,消除“僵尸企業”,減少無效供給,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三是充分發揮創新型企業的示范作用。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是天然的創新主體,創新型企業是發展智能制造、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
2018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1.97萬億元,企業投入占比達77.4%,其中深圳市企業研發費用的投入占全市研發總投入的95%,2018年深圳國際專利申請量達1.8萬件,連續15年全國第一,在華為、大疆、華大基因等一批創新型企業帶領下,深圳連續多年成為福布斯發布的中國最具創新力城市。
但總的來看,我國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仍然不強,2017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僅為1.14%,全球研發投入前50的企業中,我國僅有華為一家上榜,因此,依靠技術創新來提升制造業質量任重道遠。
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關鍵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揮創新型企業示范作用。要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探索“揭榜掛帥”“技術懸賞”等新機制。
鼓勵技術創新能力強的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制造業特別是智能制造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攻關任務,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帶動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的創新協作群和完整產業鏈。
要創造有利于企業創新的制度環境,完善產業政策、投資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服務政策,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包容審慎的監管制度,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制化營商環境,著力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四是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保障作用。機器替代人工是工業革命的一個顯著特點,智能制造下可能出現一人操作多臺設備甚至“無人車間”,對于一般性操作工人的需求可能降低,但對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高端人才需求則大幅增長。
智能制造是看待問題的一種方式和解決問題的一個方法,在很多方面并不能取代人的作用,人才仍是發展智能制造、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制造業人才發展的總體水平不高,難以適應智能制造發展的要求。
從總量上看,新興產業領域、跨學科前沿領域人才缺口較大。從結構上看,創新型、高技能等高素質人才占比明顯偏低,既懂制造技術又懂信息技術的跨界型、復合型人才更是緊缺。
特別是前些年受金融、房地產等行業擠出效應和虹吸效應影響,制造業領域高端人才流失嚴重,制造業相關專業不再是高考志愿填報的首選,制造業存在“人才斷檔”風險。
據統計,目前我國高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重只有6%左右,而發達國家普遍高于35%。因此,加強制造業領域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是當務之急,需要多管齊下。
要深化教育改革,在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中更加重視理工類學科,推動人才需求缺口較大領域的“新工科”和新型交叉學科建設,加強智能制造領域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培養一批能夠突破智能制造關鍵技術的高層次領軍人才。
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用工需求較大的龍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按照企業需求定制培養人才,實現“校門”與“廠門”的精準對接,強化以實踐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大力培養門類齊全、精益求精的高技能人才。
要提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拓展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弘揚工匠精神,讓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脫穎而出、大量涌現。
在全球制造業格局重塑的歷史時期,未來企業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數字化的創新能力,能否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關鍵看能否搶抓智能制造發展的歷史機遇。
我們要緊緊圍繞智能制造的核心技術、頂尖人才、標準規則等強化部署,加快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力爭在新一輪國際科技競爭和產業博弈中掌握主導權,為建設制造強國作出積極貢獻。
來源:先進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