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國家始終把教師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來抓。新中國成立之初,明確將師范教育作為國家教育建設的根本和全部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予以推動。改革開放以來,師范教育和在職教師培訓逐步走上了規范化發展道路。進入新時代,教師教育的基礎性地位更加突出。
70年來,我國教師教育政策體系更加完備,實踐體系更加有力,培養體系更加專業。
面向新時代,教師教育工作著力建構由中國一流師范大學和一流綜合性大學擔當的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以區縣教師專業發展機構為核心的教師教育體系、“互聯網+”教師教育體系,完善質量保障制度體系。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教師教育是一項國家事業,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政策領域,在新中國成立70年的光輝歷程中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取得了輝煌成就。
教師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國家始終把教師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來抓,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體系,強化微觀落實,持續推動教師教育體系與教師隊伍建設、教育事業發展的時代要求相適應,為我國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第一資源”支撐。
新中國成立之初,師范教育受到高度重視,明確將師范教育作為國家教育建設的根本和全部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予以推動。
1951年教育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師范教育會議,確定了高等師范學校調整、設置的原則;次年頒布《關于高等師范學校的規定(草案)》《師范學校暫行規程(草案)》和《關于大量短期培養初等及中等教育師資的決定》。隨后,教育部還陸續頒布了各級各類師范院校的教學計劃、實習辦法,并在實施中及時修訂和調整。上述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奠定了新中國師范教育獨立設置的基本格局,明確了正規師范教育與大量短期訓練相結合的基本方針,我國師范教育基本架構得以確立,并在短期內獲得較大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師范教育和在職教師培訓逐步走上規范化發展道路。
1985年,國家教委召開全國中小學師資工作會議,明確強調師范教育是培養中小學師資的主要陣地。同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采取特定的措施提高中小學教師和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待遇”“把發展師范教育和培訓在職教師作為發展教育事業的戰略措施”。1986年,國家教委發出《關于加強和發展師范教育的意見》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高等師范本科、高等師范專科、中等師范三級師范教育體系,陸續對各級各類師范教育的辦學規程、教學計劃、課程大綱提出了明確要求。1985年,我國第一所特教師范——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校正式開學,首設盲童教育、聾啞教育和智力遲鈍教育三個專業。在職教師培訓方面,1986年,國家教委頒布《關于加強在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并陸續制定了與之相配套的各級各類教師進修教學計劃,標志著我國中小學在職教師培訓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道路。
1990年以來,我國師范教育由以規模數量發展為主要特征,進入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優化學科結構、提高辦學效益為核心的改革發展新階段。
一是教師教育的法制化進程加速。以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995年《教師資格條例》和1999年《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等法律法規的頒布為標志,我國教師的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走上了法制化道路。
二是高等師范教育改革深入推進。頒布了《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試行)》,組織實施了“高等師范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跨世紀園丁工程”,師范教育進入加強內涵建設、質量提升的新階段。
三是師范教育體系的開放化、一體化進程起步。1996年,國家教委頒布《關于師范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健全和完善以獨立設置的各級各類師范院校為主體,非師范類院校共同參與,培養和培訓相溝通的師范教育體系。
四是實現了師范教育到教師教育的話語轉型。2001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首次提出“教師教育”一詞;次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十五”期間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首次對教師教育作出完整定義,教師教育開始成為政策、學術和實踐話語。
進入新時代,教師教育基礎性地位更加突出,教師教育質量主線更加凸顯。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深刻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并提出了“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等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要求;強調要“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要“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加大對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準教師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尋求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不斷提高教師培養培訓的質量”。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份專門致力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里程碑式文件《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系統部署教師隊伍建設改革任務。隨后,教育部等五部門配套出臺了《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教師教育振興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十大行動。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對“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再次作出專門部署。
上述重大文件對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發展作出頂層設計,教師教育進入全面提檔升級、提質增效的新階段。
教師教育取得歷史性成就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教師教育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截至2019年9月,全國各級各類專任教師達1673.83萬人,比1985年的931.9萬人,增長79%;與1985年相比,本科及以上學歷小學教師比例增加了61.59個百分點、初中教師增加了80.59個百分點。
教師教育政策體系更加完備。70年來,逐步構建起全方位、高水準的教師教育政策體系。
一是建立了完善的教師教育標準體系。自2011年以來,教育部連續發布了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制定了中學、小學、幼兒園、中職、特教等五個教師專業標準,印發了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及其培訓課程標準,出臺了“國培計劃”課程標準以及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為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加強了教師教育內部質量管控。
二是建立了完善的師范類專業認證體系。啟動實施了普通高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配套出臺了中學教育、小學教育、學前教育等專業認證標準,建立了中小幼三類橫向覆蓋和辦學基本要求監測、教學質量合格標準認證、教學質量卓越標準認證三級縱向遞進的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體系,實現了師范類專業建設質量的常態化跟蹤和監控。
三是改革了教師資格考試制度。我國的教師資格制度實現了從中小學教師考核合格證書制度,到師范類畢業生直接認定和面向社會的教師資格考試制度相結合,再到全國統一的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制度的時代遞進。以2013年《中小學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暫行辦法》為標志,正式打破了教師資格“終身制”。
四是師德師風建設制度全面覆蓋。從2005年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到2008年修訂《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11年印發《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再到2013至2014年相繼頒布《關于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直至2018年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及處理指導辦法,我國大中小幼教育、宣傳、考核、監督、獎懲相結合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基本完善,覆蓋大中小幼完整的師德建設制度體系基本建立。
教師教育實踐體系更加有力。70年來,我國教師教育實踐領域一個顯著特征是,聚焦并圍繞質量和公平兩大主題,相繼實施了諸多教師教育重大專項計劃。
一是聚焦質量提升主題。從2007年起實施6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試點,到2018年公費師范生“改版升級”,累計招收公(免)費師范生超過11萬人,其中90%的畢業生到中西部省份中小學任教。這一政策帶動了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實施地方師范生公(免)費教育,每年培養補充4萬余名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再比如,教育部2014年啟動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18年推出“2.0”版,試點院校分類推進中學、小學、幼兒園、職教、特教教師培養模式改革,建立高校、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培養師范生新機制,推動以師范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改革等。
二是聚焦教師培訓、補充及鄉村教師短板等薄弱環節。2012年以來,“國培計劃”累計投入經費135億元,培訓各級各類教師超過1400萬人次;“特崗計劃”在中西部省份共招聘51萬名教師;萬名教師支教計劃、“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等,每年精準培訓骨干教師上萬人次;“銀齡講學計劃”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優秀退休校長、教研員、特級教師、高級教師等,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講學。
三是構建形成了三軌四級教師教育體系。四級即中專、大專、本科和研究生四個學歷層次,三軌即師范院校、綜合院校和職業院校三類院校,教師教育院校的類型更加多元。當前,全國舉辦教師教育的院校總數達605所,其中高等師范院校199所,占比為33%,主要包括師范高專、師范學院、師范大學三種類型;非師范院校406所,占比達67%,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范院校參與的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初步形成。
教師教育中的培養體系更加專業。70年來,以師范院校為主體的教師教育機構不斷探索教師教育課程、教學、實習等內容及其模式變革,教師教育各要素環節的專業性更加強化。
一是培養層級顯著提升。截至2018年,全國高校共布局教育學專業碩士點164個、教育學專業博士點27個,教育學一級學科碩士點99個、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35個,教師教育的學科支撐更加有力。
二是教師教育課程建設提質升級。實現了從心理學、教育學和教材教學法等“老三門”向基于專業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轉型,開設了包括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基礎、學科教學論、學科教學技能、學科教材分析等系統化的模塊課程,專業性更加凸顯。
三是教育見習實習明顯強化。師范生教育實習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發生了較深刻變革,時間從6周延長為不少于一個學期;內容從主要是課堂教學并承擔一定的班主任工作,發展到包括師德體驗、教學實踐等全方位的教育實踐內容體系;形式更加豐富,包括觀摩見習、模擬教學等多種形式;評價更加客觀,建立完善了以實習計劃、實習教案等為主要內容的師范生教育實習檔案袋制度。
四是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縱深推進。圍繞卓越教師培養,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教學改革、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改革等全領域的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涌現出了一大批高質量、示范性改革成果。
以更高質量的教師教育支撐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
面向新時代,教師教育工作關鍵是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及《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的精神要求,按照教育部關于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精神要求,深入推進教師教育供給側改革,不斷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
一要著力建構由中國一流師范大學和一流綜合性大學擔當的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穩步推動教師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教師教育質量層級向專業化、高端化躍進,尤其是要重建一流工科或新工科大學的教師教育,為一流的高等職業院校培養一流師資。
二要著力建構以區縣教師專業發展機構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校本教師專業發展中心和名師工作室(坊)構成的區縣教師教育體系。與一流大學教師教育體系相呼應,強化對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撐。
三要著力建構“互聯網+”教師教育體系。推動前沿學科、綜合學科、跨學科的研究成果與教師教育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實踐的深度融合,推動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師治理、教師教育課程和教學、師范生實習實踐、教師研修的高度融合。
四要著力完善教師教育質量保障的制度體系。建立完善教師資格和國家統一考試制度、師范生生源質量保障制度、教師教育課程和教學標準制度、師范類專業質量認證和評估制度;建立完善教師教育學術學科制度和教師教育專業學科制度,建設好幼兒園、小學、中學、中職、特教等五個教師教育專業;建立完善由教師教育的治理保障制度和師資保障制度構成的教師教育體系資源保障制度,不斷夯實教師教育學科資源、制度資源、人力資源、財政資源的供給和支撐。
這些是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的現實要求,也是適應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高質量教育需要的客觀要求,更是我國推進教育現代化、夯實教育強國建設之基的時代要求。教師教育,未來大有可為。
摘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