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鎮,路旁的路燈桿顯得尤為特別,它就像城市的神經末梢,通過搭載多種設備,可以隨時感知城市的“陰晴冷暖”,實時監測人流、車流,感知城市溫度、濕度,自動調節燈光明暗,及時發布、廣播重要信息……
這種“神經元路燈”就是泛在電力物聯網成功落地的應用之一。為了使電網變得更“聰明”,改變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不久前,國家電網發布《泛在電力物聯網白皮書2019》,指出要在2021年初步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圍繞電力系統的各個環節,實現萬物互聯、人機交互,與現有的智能電網相輔相成,融合發展。
為了促進我國電力系統實現能源物聯網生態愿景,近日,在2019世界物聯網大會能源物聯網分論壇上,賽迪顧問發布了《2019年泛在電力物聯網產業演進及投資價值白皮書》,在對泛在電力物聯網產業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的同時,也對潛在爆發的新興能源市場進行了預測,以此為建設能源物聯網提供更多的參考借鑒。
通過信息流控制能源流
在過去,電網只是承擔了能源網的角色,而現在由于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各種新型能源方式的出現,以及電動車、充電樁、智能電表的普及,電網的升級轉型迫在眉睫。
泛在電力物聯網就是無處不在的電力物聯網,是圍繞電力系統各環節,應用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實現電力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具有狀態全面感知、信息高效處理、應用便捷靈活特征的智慧服務系統。
“隨著我國電力發展到現階段,國網正式提出了泛在電力物聯網概念,其實就是在分布式能源發電和智能電網的基礎上,繼續向下游用電側自然發展而成的產業演進?!卑凑召惖项檰栁锫摼W產業中心高級分析師袁也的解釋,泛在物聯是指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之間的信息連接和數據交互,而泛在電力物聯網就是物聯網技術與我國電力系統深度融合而成的能源信息交互網絡,是能源互聯網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電力發展歷史進程中自然催生的產物。
“泛在電力物聯網是通過信息流來控制能源流,整體搭建一個信息傳輸交換的平臺,形成基于能源生態圈的合作共贏新模式。”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互聯網部主任魏曉菁介紹說,泛在電力物聯網將著力打造分布式能源、綜合能效服務、電動汽車、電力大數據等七大新型能源生態圈。
而這些生態圈將逐漸改變我們的能源生產、消費習慣。比如,對于不穩定的風電、光伏發電來說,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推進可以大幅提升電網的系統計算速度、響應能力和互動水平,更加合理高效地接納清潔能源;對于電動汽車車主來說,通過泛在電力物聯網實現智慧服務,可以有針對性地監測充電網絡,有的放矢地調度運維人員處理車主的急、難需求;對于政府部門來說,泛在電力物聯網將提供大量的電力數據,不僅可以對企業生產能力、生產情況等經濟運行信息進行分析,還可以為社會治理和民生服務提供支撐等。
有望爆發千億元規模市場
《泛在電力物聯網白皮書2019》指出,泛在電力物聯網具體的建設分為兩個階段,截至2021年為第一階段,初步建成;截至2024年為第二階段,將全面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
根據業內的預計,未來的電網,僅接入的智能電表等終端設備就有數十億只的規模,而泛在電力物聯網產業規模將是千億元以上級別。這個千億元級別的市場需求將在這幾年加速爆發。
其實,從泛在電力物聯網關鍵技術就可以看出巨大的投資機會。袁也介紹,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架構和物聯網的四層組織架構非常類似,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和應用層。
感知層是泛在電力物聯網物理形態上的基礎,主要是利用終端設備的傳感原理以及智能芯片化技術,實現對電力系統的數據采集、分析、監測等。袁也預測,用電側感知設備將率先引領市場增長,其中智能電表將迎來第一輪替換周期。
網絡層方面,電力無線專網的建設因為其較高的安全性和較低的連接成本,將成為泛在電力物聯網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的方案首選。袁也表示,在網絡層方面,投資的重點機會在于230MHz電力無線專網的基站建設,專網基站部署將會迎來廣闊市場。
平臺層方面,核心內容是將一體化管網云平臺、物聯管理中心以及全域數據中心三站合一,建設屬于國網自身的企業數據中臺。而全業務統一數據中心在中臺建設中比重也將逐漸增大。
而應用層主要分為對內業務和對外業務兩部分。對內業務,就是服務于國網公司自身,主要目的是實現企業運行和管理效率的提升;對外業務是打造綜合能源服務平臺,將國家電網公司、電力用戶以及能源供應商等整合在同一平臺上進行資源對接和信息對接。在袁也看來,應用層重點投資機會將集中于新能源裝機、光伏云網以及儲云業務相關的分布式新能源服務。分布式新能源多能并網后,電力實時調度業務將會實現市場爆發。
產業發展的建議
為了使泛在電力物聯網產業能夠良性發展,袁也提出了諸多建議。
對能源服務企業而言,袁也建議首先要轉換思維,從系統性角度衡量自身業務對整個能源網絡的效益,因為每一項能源服務在泛在電力物聯網當中,都不再是單獨影響發輸變配用過程中的每個環節,而是影響到整個能源網絡中局部的能源調度。其次,袁也建議能源服務企業數據標準化上云,可以使自身的業務在平臺獲得最大化的資源對接。同時,他還建議各能源服務企業之間要加強業務聯系和合作,打破行業“一家獨大”的局面,實現合作共贏。
對投資機構而言,袁也表示,首先,要關注萬物互聯時代高端智能芯片市場的替換需求,其中國產化芯片替代的空間巨大。其次,要關注固定替換周期終端設備市場,如電表之類的產品。最后,他建議投資者多關注全球最新的新型能源技術解決方案,它們或許可以幫助拓展未來泛在電力物聯網綜合能源服務的又一片藍海。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