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教育遇上AI(人工智能),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一年前,AI教育公司小盒科技聯合SO—HO中國公益基金會發起“盒你同行—AI助學公益計劃”,甘肅省首個人工智能小學課堂正式落地天水市麥積區馬跑泉鎮潘集寨學校。如今,這個地處西部的學校因為AI的助力,發生了明顯改變。
“數學成績從過去的下游跳到了全縣的中上游!”談及五年級一班這個AI實驗班的變化,潘集寨小學校長鮮耀順由衷高興。讓他更感欣慰的是,實驗班的許多孩子因為有了一對一的“AI老師”,越來越自信了。
“上課的時候,如果我想一想再回答問題,AI老師會等我。”之前害羞膽小、不敢提問的周子健,因為使用了AI課程體系“小盒課堂”,如今膽子越來越大了。原來,“小盒課堂”有國內一流名師在線講解,還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了不同的講解速度。“我的AI老師講得非常細,我覺得我都能聽懂。”
潘集寨學校實驗班的故事很快不再是孤例。讓更多AI老師“上山下鄉”,小盒科技已啟動了“小河計劃”,將給100萬貧困學生提供免費AI課程。“因教學資源不均衡導致的教育不公平會導致更大的不公平,這種狀況應該借助前沿科技有所改變。”小盒科技創始人、CEO劉夜表示。
AI技術會不會砸了老師的飯碗?“當然不會!”廣西南寧市高新區林峰路小學的龐博老師笑答:“實踐證明,AI是我的好幫手。”
從事教育工作12年的龐博發現,盡管西部地區學校的硬件設施比以前大有好轉,但師資力量整體依然薄弱,教學水平亟待提高。為改變這一現狀,他選擇了主動擁抱AI技術:下載教學輔助軟件“小盒老師”,從海量優質題庫中選取適合的題目給學生布置作業。作業完成后,龐博就可拿到一份大數據分析報告:當天的作業哪些題學生答錯了、錯誤率多少、答錯的學生是誰……相關情況一目了然。這樣,他就能根據作業情況,有針對性地重點講解。
“現在我可以針對不同水平的孩子布置不同的作業,而這對教學能力提升是個很好的促進。”龐博說。
經過前期的深入調研,劉夜發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定的學習節奏,除了個性化的教學內容,學習節奏也是實現因材施教的關鍵。傳統班課的方式是固定的上課時間、固定的課程內容和固定的講解節奏,無法滿足獨特個體的學習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熱情。“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孩子找到他的學習時區,按照他的時區讓他找到自己的學習節奏。”
為此,小盒科技于2017年在業內率先建設基于不同學生自適應學習場景的教學內容。他們推出的“小盒課堂”,可以精準分析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自動診斷學習進度,并根據學生對每個知識點的掌握水平、學習狀態實時匹配最合適的學習路徑。“換句話說,小盒課堂會根據學生答題的正確率和答題時間,來動態推薦最適合他的知識點和對應的教法。”小盒科技聯合創始人、CPO賈曉明說。
在人工智能教育領域深耕多年,小盒科技的產品已經走進了全國31個省區市近400座城市的10萬所學校,超過4000萬小學師生、家長在使用他們開發的工具產品、課程和教學輔導服務。
小盒科技不僅受到老師、學生的歡迎,也得到教育部門的認可。去年9月,他們作為技術支持單位參加了教育部啟動的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行動;今年5月,他們受邀參加了教育部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共同主辦的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所展示的小盒課堂給中外嘉賓留下了深刻印象。
“讓每個老師有自己的AI 助教,每個學生有自己的AI 老師。”劉夜正帶著他的團隊砥礪前行,向著更大的目標挺進:今后讓全國農村的孩子能像大城市的孩子一樣,用上最前沿的技術,享受到更高質量的教育資源。
摘自《 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