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高新區是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力量,肩負這一國家戰略的關鍵在于把握價值創新型邏輯主線,從高新區創新力提升的視角加以考慮。本文從構筑高新區內源型產業集聚模式來揭示高新區創新機制與發展動力。
一、高新區從產值增長型到價值創新型邏輯主線
1.產值增長型模式。一般認為,產值增長型模式是指高新區追求產業產出數量的發展模式,這一模式在短期內可能給地方政府帶來巨大的實惠,進而有利于做大做強GDP,因此比較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睞。如果地方政府都追求這一發展模式,那么全國高新區無疑就形成了產值增長型格局??疾熘袊咝聟^30年的發展軌跡發現,絕大多數高新區在追求總量擴張上都顯示出共性,即以工業產值增長取得經濟實力,有的甚至堪比經濟技術開發區。根據全國高新區統計年鑒資料顯示,1991-2010年間56個國家高新區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2%,2010年園區生產總值達到28276億元,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7%。
目前,中國高新區的工業增長仍然是高新區發展的核心,高新區工業產值和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約10%,未來12年占比接近1/3,高新區實際上成為地方政府追趕型經濟增長的主要抓手,其功能作用甚至超過了經開區。根據高新區年鑒(2011)提供的資料,當年全國56個高新區中有20%的高新區工業產值比重超過50%,西安高新區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81%,成為工業產值比重最大的高新區。這意味著中國高新區是先搞產業和產值,再考慮創新問題,有的地方甚至將高新區作為地方工業增長的工具。
2.價值驅動型模式。價值驅動是一個經濟體在動態條件下以價值增值形態出現的質量全面提升,其增長途徑是依靠知識與技術創新推動,發展形態是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價值驅動型模式表現為4種方式:技術領先型、品牌主導型(品牌名稱與品牌標志)、人才保障型、知識管理型。其中,技術領先要求以核心技術催生發展業態,品牌主導要求重塑行業標準,人才保障要求智力引領,知識管理要求優化配置知識資源。價值驅動型模式的產業載體不再是傳統意義的制造業,而是代表新興產業業態潮流,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商業模式的革命。價值驅動是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的價值提升帶來突變性發展效應,是基于創造性毀滅帶來的發展變革。高新區是所有經濟功能區的最高形態,這就決定了高新區價值創造的核心要求。許多成功的高新區提出了基于本區域核心價值的發展定位,例如廣州高新區提出打造世界研發中心、全球創新樞紐、全球知識經濟高地,目前建立起兩城(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一島(廣州國際生物島)的戰略性創新平臺,這意味著廣州高新區將用知識密集型產業搶占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創新理論大師熊彼特說過,創新不僅是新組合,更是毀滅性創造。而實現創新的途徑不外是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協同創新,最終形成創新鏈條,創新鏈條的完成經歷5個路徑:企業鏈—產值鏈—產業鏈—管理鏈—價值鏈。
3.價值創新型生成。創新型國家或地區具備四個重要特征:創新投入高,R&D投入占其GDP比例在2%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高達70%以上;自主創新能力強,對外技術依存度在30%以下;創新產出高,并擁有一大批在世界上具有強大競爭優勢的創新型產業群。國家高新區的發展指向顯然在于創新力提升,其途徑是打造擁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區。在全球化條件下,高新區內源型產業發展動力由社會網絡的學習知識驅動、技術創新機制與制度安排等機制所構成,其本質在于集群性產業結構優化與價值份額提高,核心發展目標是產業升級并帶來價值創新。
基于知識溢出的驅動模型,提出理論模型假設。假定在一個高新區內有兩家企業,一家是原生企業,另一家是模仿企業。在同一個產業集聚區內,原生企業與模仿企業呈現兩階段博弈。先行企業與模仿企業面臨共同的市場需求,但因初始投入存量及投入品技術含量有差別,因此兩者的市場競爭力不同,從而其市場份額差別較大。根據對上述兩個企業行為觀察(此處省略數學模型推演),在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基于知識技術溢出條件下,由于原生企業與模仿企業的相互競合,使得集聚區各個企業之間相互學習與跟進,取得知識溢出下的外部經濟效益,促使企業技術創新強化,最終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力提升。由此我們發現,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具備鮮明的發展特征:(1)擁有典型的創新空間及其載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創新指向的專業化園區模式;(2)園區內擁有一大批本土根植性民營科技企業,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能力并致力于產業化發展;(3)園區內各企業之間形成一種相互關聯、上下游產業鏈條鏈接并形成利益共同體關系;(4)園區政府善于超前引領與謀劃推動,在創新環境的打造與產業建設的提升過程中真正發揮有效作用。
二、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加速高新區創新力提升
高新區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不僅帶來創新空間增強,而且在創新環境影響力、創新能力互動化以及創新效果整合力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1.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增強創新空間顯示度?,F代集聚經濟發展的規律表明,在區域和城市發展體系中,不斷產生“中心—外圍”的空間結構。而且“中心”與“外圍”的角色相互變異,“中心”不發展就淪落為“外圍”,“外圍”集聚優勢發展后就可能演變為“中心”,因此把握“中心”發展機遇至關重要。高新區要不斷形成自身強大的創新中心地位,并以創新引擎輻射外圍區域,形成創新驅動的動力源泉。例如,對于廣州高新區來說,未來實現創新優勢集聚發展的關鍵所在是把握空間創新,不斷強化“中心”發展地位,具體載體是兩城(科學城、知識城)一島(生物島)。特別是以中新知識城為創新中心引擎,并以“兩城一島”為輪軸發展空間體,重新構筑園區創新驅動的合力平臺,將世界級企業與珠江港口聯動,同時配以廣州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進一步對園區進行產業轉型與創新,重點發展高科技制造業、高端服務業、高端物流業,并且要實現各個產業之間的關聯與互動,加快實現高端知識型產業園創新發展。同時,加快建立廣州高新區創新型產業集聚示范區(含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園、生態產業試點園等),以加快提升高新區產業創新步伐。構建創業孵化器、大學科學園和軟件園等載體,按照專業化、特色化、集群化的思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使之成為推動園區內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基地。在培育內源型自主創新企業的同時,通過移植的方式,吸引國家和省市的重點科研機構、工程中心和大學遷入區內,并為這些機構提供土地、實驗室和資金等多方面扶持。把握西方跨國公司的技術研發功能開始向我國轉移的有利時機,有效發揮已有資本、信息、技術、人才等資源聚集的效應,引進一批外資企業研發中心,進而成為跨國公司轉移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制造環節、研發中心的重要承接基地。順應經濟、創新、人才全球化發展趨勢,立足高新區產業基礎和中新知識城跨越發展優勢,以推動區域產業高端化、特色化為根本宗旨,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構建“企業成長、載體建設、科技金融”新型產業促進體系,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新高地。
2.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強化創新環境影響力。國家高新區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關鍵在于地方政府的強力支持與制度創新,尤其是高新區自身的制度創新更為關鍵。由于技術創新能力提高與研發投入加大,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體的內源集聚,帶來了技術持續進步和生產效率提高。國際經驗往往提示了產業經濟發展的思路,即當一國產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產業升級的關鍵在于提升本土企業自身的創新研發能力。因為高新技術或者核心技術是不可能引進,不能用所謂“市場換技術”模式推動,惟一的途徑就是千方百計提高自主創新與高端發展能力,并以此推動產業及其結構的全面升級。這就是國家高新區內源集聚的關鍵,也促使高新區需要以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實現發展。
在政府創新制度安排下,高新區能夠有效吸引和催生本土自主創新產業,并且形成相互關聯性產業集聚,通過關聯作用與知識溢出來推動產業升級與創新力提升。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的發展路徑是:產業集聚發展中的歷史、偶然或人為因素→主導核心企業形成→通過外部經濟與技術溢出→大量關聯企業跟隨→本土產業集聚區→本土產業及其結構升級和創新力提升。歷史、偶然或人為因素表現為具有區位、資源稟賦、政府支撐及政策效應等多方面的優勢因素,特別是政府主動參與、牽頭組織與發動,對于內源產業集聚產生與發展較為關鍵。在此前提下,主導創新企業產生與壯大,利用品牌推廣效應進一步發展,形成較為強大的創新發動機。創新環境催生主導產業產生與發展,并由其知識溢出與示范效應,擴展區內企業的創新發展,大量關聯企業模仿與跟進,促進區域范圍的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
3.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促進創新能力互動化。新時代高新區創新空間的再造,需要整合現有的高端產業鏈條,不斷提高高新區創新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地位與份額。例如,對于廣州高新區來說,主要是依托經濟技術開發區的2900家跨國公司和111家世界500強企業,鼓勵集群內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廣泛吸引各種人才,并采取多種形式建立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和工程技術中心。鼓勵以貼牌為主的集群內企業從OEM方式(沒有自我品牌的產品開發和制造)向ODM方式(自主產品設計和營銷)轉變。完善金融擔保、風險投資和創業基金,為中小企業提供必要的金融和配套服務,緩解中小企業在自主創新中面臨的資金瓶頸問題。產業選擇不僅要保持創新型制造業優勢,而且要在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智能服務業上做出努力。加快高端服務業與高新制造業的融合與互動,將高新區打造成為具備持續創新動力的發展區域。推動高新區企業及支持性機構聯姻,包括建立企業科學發展俱樂部、企業家協會、主題創新研討會;建立企業與大學、研究機構的定向交流機制。智慧社區的建設包括幾個方面:網絡社區、數碼社區、企業社區(具備高端企業集聚)等。
4.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帶來創新效果整合力。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帶來創新效果和經濟總量的迅速擴張,高新區不僅注重產業的集聚集群化發展,而且更加注重內源型產業的高端化、多元化發展,進而不斷完善園區創新產業生態系統,大大提升高新區創新力和競爭力。2008年,科技部統計的54個高新區營業總收入突破6萬億元,達65985.7億元,比2007年增長20%。到2015年,146家國家高新區中屬于高技術產業、高技術服務業的企業超過3.6萬家,占高新區企業總數的45%。2015年集聚度超過50%的國家高新區有18家,超過30%的有40家,超過20%的達到58家,高新區工業增加值在其所在城市中所占份額逐步凸顯。其中工業增加值占所在城市比重達30%以上的有19個。內源集聚帶來產業結構和生產效率的根本提升。高新區積極創造局部優化的環境,大力培育有競爭優勢和發展前景的產業集群,同時注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改造傳統產業相結合,逐步形成了一批對國民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優勢特色產業,成為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力量。
三、從多維視角打造高新區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
未來高新區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發展的創新目標是:盡快提高產業發展的戰略競爭力,即在核心價值鏈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價值鏈條從低端向中高端提升,本土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時代高新區謀取全球價值鏈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1.加速推動知識驅動下的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發展。知識驅動是以知識的生產、傳播(學習)、創新與使用(知識消費)為主要途徑的人類行為活動,其核心標志是以知識為動力的知識經濟發展。人類的發展將更加倚重自己的知識和智能、知識經濟將取代工業經濟成為時代的主流,知識驅動有效地促進產業創新與升級。(1)加速知識驅動的全球性與產業擴散,利用國際、國內高端產業總部謀求產業的創新集聚,這是提升產業創新力的重要環節。(2)加速知識驅動的高知識性與產業軟化,推動第三產業(軟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和高加工度化過程和技術集約化發展。(3)加速知識驅動的可學習性與產業創新,實現國家高新區企業之間互學習交流,促使企業通過創新投入來開發新產品或改善現有產品性能,加快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以及產業融合。
2.加速推動合作行動中的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發展。創新產業集聚的核心競爭優勢,在于產業集聚區內各個成員間有意識的合作和技術擴散效應,通過相互競爭與合作帶來產業升級。一方面,高新區通過對企業自身在產業鏈上的合理定位,為企業間實現競爭合作提供可能;另一方面,高新區區域環境和文化也為企業間的競爭合作提供可能,因為產業集群內在的反映了內部組織之間、個體之間以及組織和個體之間復雜的社會文化關系。產業集群成員企業在觀念上要從單純的競爭理念向合作競爭理念轉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應該加強溝通協作,通過內部合作、外部合作,從國內合作到國際合作,推動高新區產業集群的規模經濟性能較好地實現,從而提高整個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合作行動的主體是高新區企業與政府、研究機構及其內部成員,努力踐行Et-zkowitz(1997)“三螺旋理論”,促進高新區“大學-企業-政府”三者動態的、相互滲透的交互作用,形成三力交叉、螺旋扭結的創新網絡關系。
3.加速推動技術創新中的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發展。創新產業集聚的核心環節是推動集聚區內創新環境體系的形成,其目標是按照全球價值鏈的某些環節進入,并且沿著價值鏈兩端延伸、提升產業價值鏈條,形成自主創新特色產業群。技術創新是產業升級的關鍵環節。高新區發展路徑是,利用經濟全球化條件將各類優勢資源集聚起來,形成具有地方專業化特色的產業集聚群,并將集聚群嵌入全球價值鏈中某一高端環節,推動價值鏈條首先提升國內鏈條,再提升全球價值鏈條。企業作為區自主創新主體,其自主創新活動可以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驅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直接影響區域競爭力和區域經濟的轉型。區域生產周期取決于區域內主導產業的生命周期,在區域經濟中起帶動和促進作用的主導產業的發展與衰退直接關系到整個區域經濟的興衰。隨著技術成果和信息資源的擴散,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在接受創新能力的同時,不但產生了對創新產品的更大需求,而且也以極大的熱情直接投入到研發的活動中。當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從事本企業特有的專用性技術的研發時,創新組織就慢慢轉變了角色——轉變成了以傳播信息、提供技術服務和深層次科研產品研發的活動組織者。
4.加速推動制度安排下的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發展。推動政府管理制度創新是中國高新區產業創新發展的關鍵要素,其作用體現在:一是支持產業集群中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二是支持產業集群中基礎技術研究開發;三是提供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政策導向。加快產權保護制度建立。切實抓好產權保護,維護企業專有獨創利益。這樣有利于加速知識生產、知識應用的過程,以提高創新能力。要全面提升專業市場的配套。高新區按照“政府搭臺,市場運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原則,建立一個集產品創意、設計、開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一站式產業集群專業市場,是加快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有效方式。
5.加速政策創新下的內源型創新產業集聚發展。(1)價值驅動轉型需要創新政策。正如制度重于技術一樣,創新政策重于創新投入,制度安排遠遠勝過政府投入。高新區創新政策要做到客觀(科學管理)、公平(法律服務)、寬容(允許失敗)與便利(公共信息平臺),使得創新型企業無憂無慮地實施價值驅動。(2)價值驅動轉型需要政策一以貫之扶持。在價值驅動管理中要強化高新區創新政策的靶向作用,以功能性政策和傾斜式政策交錯使用,所有公共政策要公開透明并始終貫徹落實。(3)價值驅動轉型需要變革發展方式。一方面,要在國家宏觀層面進行框架設計,建立有效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協調機制。這一機制表現為,建立龍頭型高新區,實施輻射帶動策略,形成東、南、西、北、中全方位的創新龍頭。另一方面,要改變現有高新區管理制度,減少產值增長性考核指標,多增加產值驅動性創新指標,包括高端人才、發明專利、技術銷售收入、品牌發展等指標。(4)價值驅動轉型需要構建投入體系。在創新產出長周期內,務必要構建一個投入體系,以確保創新的可持續,直到投入與產出達到良性循環為止,特別是在新時代高新區企業有強大的創新激勵。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