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交通運輸部發布緊急通知,要求依法嚴格保護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除因疫情防控需要,向衛生健康等部門提供乘客信息外,不得向其他機構、組織或者個人泄露有關信息、不得擅自在互聯網散播。
就在同一天,有媒體報道稱,湖南一區衛生局副局長泄露患者隱私被立案調查。
瀏覽社交媒體可以發現,抱怨信息過度泄露的聲音已然不少。有些地區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統計返鄉人員信息,卻沒有做好保密工作,導致人員名單在各種同學群、家庭群中大肆傳播,家庭住址、手機號等一應俱全。
民眾對于信息公開的迫切與渴望可以理解。不過,究竟多大程度地公開?這還得看信息的性質,也就是其蘊含的公共利益多大程度上壓倒個人合法權益。乘客的性別、年齡、返鄉日期、活動區間這些內容,一方面有助于加強對新型冠狀病毒及其發展情況的了解,一方面也能提醒市民防范,利于疫情防控。而通過各地已發生和正在發生,歧視或者騷擾武漢歸鄉人員的事件可以看出,身份證號、具體住址等信息不但未能有效服務公眾利益,還嚴重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
如今,疫情仍然處于不確定期。民眾繃緊了神經,對任何的風吹草動保持高度緊張。這種緊張是出于對生命的重視與愛護,是在危機事件面前的正常反應。需要正視的是,可能由此衍生出的一些不良情緒與行為。那些信息被過度泄露的人,不僅要擔憂自己是否受感染,同時也可能受到多方懷疑的打量,甚至是來自陌生人的騷擾。
在戰“疫”的重要階段,不論是相關部門還是個人,都需要掌握好知情權與隱私權的平衡,拿捏好分寸,避免造成次生傷害。在這場與病毒的戰役中,保持冷靜與理智,以團結的姿態堅定應對。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