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 年8 月26 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提出“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為我國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的產業發展和產業升級指出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工作遵循。那么,如何理解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呢?
產業基礎是產業形成和發展的基本支撐,既包括提供基本生產資料的產業部門,也包括提供產業底層結構的產業要素。就工業而言,傳統工業底層結構要素包括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技術和基礎動力。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還需增加“基礎軟件”。中央強調的“產業基礎能力”,是指上述基本支撐對產業形成和發展的保障程度和推動力度。
產業基礎能力無論對產業發展質量、發展潛力和可持續性,還是對產業鏈、價值鏈的控制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產業基礎高級化”應當是產業基礎能力高度化、產業基礎結構合理化和產業基礎質量鞏固化的統一。其中,產業基礎能力高度化,意味著需要建立和實現全流程、全要素、高技術、高效益、高保障的產業體系;產業基礎結構合理化,意味著產業內和產業間以及底層結構要素間應呈現關系協調、比例恰當、技術集約、組織順暢和運轉安全的動態優化、適配的狀態;產業基礎質量鞏固化,意味著在生產活動中,要素效率和組織效率以及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附加值應得到穩步提高。提出“產業基礎高級化”,是當前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背景下對產業基礎能力、產業基礎結構和產業基礎質量發展方向做出的判斷。
產業鏈是指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聯系和時空布局關系而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形態,通常可以從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等四個維度予以考察。產業鏈涵蓋產品生產或服務提供的全過程,包括動力提供、原材料生產、技術研發、中間品制造、終端產品制造乃至流通和消費等環節,是產業組織、生產過程和價值實現的統一。“產業鏈現代化”是產業現代化內涵的延伸、細化,其實質是用當代科學技術和先進產業組織方式來武裝、改造傳統的產業鏈,使產業鏈具備高端鏈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領先于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水平。
從產業鏈維度看,產業鏈現代化體現在價值鏈各環節的價值增值、企業鏈上下游分工的有序協同、供需鏈連接性的效率與安全均衡、空間鏈區域布局的集聚與擴散協調等方面。從產業鏈運轉形式看,產業鏈現代化體現在產業鏈韌性、產業鏈協同和產業鏈網絡化三個方面。產業鏈韌性,是指通過企業鏈中縱向、橫向各類企業的轉型升級,不斷提高整個產業鏈的技術經濟水平,或重構產業鏈,使其能夠向高端方向發展進而適應更廣的市場范圍、應對更復雜的市場不確定性。產業鏈協同,是指通過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的優化配置和提升,使產業鏈中縱向上下游各環節間和橫向多種功能之間實現互補,從而實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多贏局面。產業鏈網絡化,指產業關聯形態從線性的鏈條式向立體的網絡式轉變的高級化過程,即從產業鏈向產業網轉化。產業網內同類和不同產業組織之間形成交錯、多維、泛連的網絡結構,將不同組織所擁有的互補資源、知識和能力整合起來,一方面,通過協同效應和融合效應大大提高產業組織的效率,將外部交易成本內部化和最小化,從而降低產品和服務的單位成本;另一方面,無論是產業網內的節點組織還是產業網本身,都能夠因此提高柔性和適應性。
當前中央提出并實施的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既是與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格局相呼應的產業持續升級和進化過程,也是與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后我國產業體系邁上新臺階、跨入新階段要求相適應的產業不斷完善和優化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絕非一蹴而就的速決戰,而是積時累日的持久戰。
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和要求高度一致,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轉換和質量提高的目標和要求高度一致。面對新時代全球產業新的競爭格局,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至關重要。在未來的“十四五”規劃時期及更長的一段時期,我國都要將持續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作為產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指導方針,這對于我國在新一輪國際產業競爭中建立堅實而穩定的發展基礎,全面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根本性轉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既是當前積極應對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以及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正確方針和現實需要,也是長期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持續增強經濟內生發展動力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選擇。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