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嚴峻挑戰是顯而易見的,其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具體如何,不僅僅看其沖擊力,更應看到政府和市場應對沖擊所作出的反應。因此,目前判斷疫情對經濟增長會有多大的負面影響,為時尚早。當務之急,是找出經濟增長在疫情沖擊下的薄弱環節,提出及時有力的政策舉措,確保經濟社會和諧穩定,切實為奪取三大攻堅戰的勝利作出貢獻。
短期內,三大產業都會受到相當大的影響。為抗擊疫情,各地對人員流動做出一定的限制,使得工人返城、工廠復工延遲,企業停工減產,制造業、房地產、基建投資短期基本停滯,但打擊最大的還是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已多年超過50%,相較于2003年因“非典”疫情波及三產進而對整體經濟的沖擊,此次影響已不可同日而語。更不用說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也已接近50%。就業乃民生之本,第三產業如果遭到重創,失業將會成為今后一個時期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最大問題。
統計數據顯示,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創造就業崗位的最重要渠道。近年來,民營企業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吸納了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新增就業90%在民營企業。這次疫情影響最大的就是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疫情的持續,加大了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壓力,主要是流動性壓力,一旦資金鏈斷裂,企業破產倒閉,員工失業,其嚴重后果顯而易見。在全國60多個城市擁有400多家店面的某餐飲集團董事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春節期間公司全國門店基本停業,只保留部分外賣業務,2萬多名員工待業,若疫情在短期內得不到控制,公司賬上現金撐不過3個月。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當前需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抓抗擊疫情,一手抓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的重點,則在于緊急救助第三產業特別是處于疫情漩渦之中的勞動密集型中小微企業。
一是加緊排查,摸清中小微企業危困實情。開通申請救助渠道,政府可采取財政貼息、減免稅費、延緩社保繳存甚至資金直接補助、政府購買等方式,保持現有企業容納人員就業能力和基本的生產再生產能力。
二是采取逆周期政策,擴大財政支出,保持社會流動性充裕。最近,有學者在《美國經濟評論》發表的題為“全球節儉悖論”的論文中證明,在一個利率處于低位、貨幣政策受到零利率下限約束的世界,在全球范圍內實施審慎的金融和財政政策來穩定經濟,將導致全球儲蓄供應量上升和全球總需求下降,結果可能導致全球產出和福利下降。目前國內疫情導致總需求急劇萎縮,我們需要采取逆周期政策來擴大國內總需求,在提振中國經濟的同時,也為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作出我們的貢獻。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明確提出,要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將中央預算內投資優先向疫情重災區應急醫療救治設施、隔離設施等傳染病防治急需的項目傾斜。有關方面還要全面落實近期央行等五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中提出的具體舉措,重點加大貨幣信貸支持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我國當前采取的財政貨幣政策,也得到了國際組織的肯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中國近期在財政、貨幣和金融方面采取的行動表示支持,“我們對中國經濟的韌性充滿信心”。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經歷過風雨的洗禮,相信中國經濟會有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