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制造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戰略性產業,具有產業規模大、技術進步快、產業關聯度強等特點,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電子制造行業的產品類別越來越廣泛。傳統的電子制造行業產品包括3C產品、為整機裝配所用的金屬塑料件制造及汽車電子、醫療器械、儀器儀表等領域。
2019年7月30日,韓國電子信息通信產業振興院(KEA)發布《全球電子產業主要國家生產動向分析報告》,根據報告結果:從絕對產值看,中國、美國和韓國位列全球前三,電子產業總產值依次為7172.66億美元、2429.45億美元和1696.76億美元,全球占比分別為37.2%、12.6%和8.8%。
眾所周知,2018年開始,中美貿易摩擦一波三折,從芯片禁運到知識產權糾紛,我國電子產業在經歷蘋果供應鏈“黃金十年”之后迎來發展的緊要時刻。隨著競爭加劇,電子制造企業需要不斷滿足日益縮短的新品上市周期、對清洗和無鉛焊料應用更加苛刻的環保要求,并能順應更低成本以及更加微型化的趨勢,這對電子制造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子設備正在向高精度、高速度、更易用、更環保以及生產線更加柔性的方向發展。
生產良率、成本控制、效率提升及盈利,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用智能化、自動化的手段解決。事實上,我國的電子制造行業中除了個別企業外,車間內部沒有實現精益化生產,計劃與物流沒有實現協同,質量無法實現全流程追溯,設備與工藝不能無縫連接,導致生產黑洞嚴重,生產流程透明化的。
近年來,中國在電子制造領域的優勢環節一直是成品組裝和零部件,利用廉價勞動力市場積極適應全球化水平分工的產業模式,從低端組裝和代工做起,并不斷發展上游零件、元器件和高端材料產業。在消費電子終端、PC和零部件方面的產值均位列全球第一。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嚴重影響了中國,工業制造業也是受到極大影響的行業之一。工廠的復產復工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因為這直接影響了我國在國際市場的貿易競爭以及國民經濟。據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分析,本次疫情對中國宏觀經濟影響較大,2020年GDP漲幅在6%以下基本已成定局。這樣的挑戰或許也將成為工業制造產業變革的契機。
目前在電子制造行業,最為常見的自動化技術莫過于工業機器人,無論是生產還是包裝等環節,機器人無疑都是重要的工具。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領域應用不斷成熟,相信未來電子制造領域也會越來越多引入各類新興技術,以應對復雜變化的市場和經濟形勢,繼續在國際市場上“做大做強”。
摘自《自動化博覽》2020年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