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上強調,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新基建的重要推動力量,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為核心的新基建,代表著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正在給中國經濟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國電子報》從本期開始,特別策劃推出“新基建新動能新增長”系列專題,詳細報道新基建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發展動能、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推動新基建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骨干企業、解決方案、創新產品和技術。
2月3日復工的第一天,很多在線辦公、視頻會議服務都遭遇了宕機,因為超過1800萬家企業、3億人都涌上了“云”里辦公。巨大的流量讓阿里巴巴釘釘視頻會議緊急擴容1萬臺云服務器,騰訊視頻會議擴容超10萬臺云主機。不擴容就宕機,而每一朵“云”都離不開“大數據中心”的默默支撐。大數據中心建設目前存在哪些難題?將帶給中國經濟帶來哪些機會呢?
數字經濟帶來巨大數據需求
近年以微軟、亞馬遜AWS、谷歌等為代表的云計算巨頭在全球建了很多大數據中心。數據顯示,美國是目前全球擁有大數據中心最多的國家。為什么美國要建立如此多的大數據中心?
因為世界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數據驅動創新的發展階段,而大數據中心是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在數據經濟時代,計算力已經與水、電一樣成為最基本的社會基礎設施之一,而大數據中心是集中存放計算、存儲以及網絡設備的場所,是承載計算力的關鍵基礎設施。
新華三集團副總裁、技術戰略部總裁劉新民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數字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數據處理需求,承載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能力的大型數據中心將是廣大企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
賽迪顧問總裁孫會峰表示,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得萬物數據化,數據資源已經成為關鍵的生產要素,更多的產業通過利用物聯網、工業互聯網、電商等結構或非結構化數據資源,來提取有價值的信息。而海量數據的處理與分析要求構建大數據中心,這必然要求作為底層基礎設施的大數據中心不斷擴大規模,不斷優化,升級數據基礎設施才能更好地支撐整個經濟轉型升級。
華為EBG中國區大企業業務部總經理姚茳表示,在5G、云、AI、大數據等新技術業務驅動下,目前中國的數字化建設進入了新一輪的高潮,市場呼喚更先進的數據中心。
金山云混合云產品總監魏代政在接受《中國電子報》采訪時表示:“在過去大約10年的時間里,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發展、成熟,電商、O2O、長/短視頻、新媒體、社交、在線教育等行業產生了大量的需求。在近5年的時間里,對大型數據中心,特別是位于北上廣及其周邊的優質數據中心資源的需求增長旺盛。”
“從短期來看,新基建是為了‘穩投資’。從中長期來看,這一舉措將推動經濟結構向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興經濟轉變。”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彭震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自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的增長主要來自新經濟,如汽車行業的電動汽車,消費電子領域的智能手機、智能手表等,中國也不例外。新經濟很大程度上就是數字經濟,美國和中國是全球數字經濟的TOP2,也是經濟最強的TOP2,產業升級就要升級基礎設施,數據中心就是重要的基礎設施,投資數據中心是國家產業升級的一個基礎性工作。”
這些年大型數據中心一直快速增長,孫會峰表示,2019年中國數據中心數量大約有7.4萬個,大約占全球數據中心總量的23%,數據中心機架規模達到227萬,在用IDC數據中心數量2213個。數據中心大型化、規模化趨勢仍在延續,區域性應用、多層級集團企業均傾向通過規模化建設避免盲目建設和重復投資。2019年,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數量占比達到12.7%,規劃在建數據中心320個,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數量占比達到36.1%。這一數據與美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美國超大型數據中心已占到全球總量的40%,大型數據中心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賽迪顧問預計,未來3年,中國數據中心市場規模將保持12.4%的增長速度,預計到2022年,IT應用投資將達到5250億元。而另有機構預計,國內數據中心產業規模于2022年將達到3482億元,2019年—2022年三年的復合增速將達30.7%。
大數據中心建設需要新思路
華為數據中心能源領域總裁何波表示,構建大數據中心需要以全視角審視,在架構、供配電、制冷等維度進行創新重構,才能打造出極致可靠、極致節能、極簡運維的智能數據中心,最終實現數據中心價值最大化。
與傳統的數據中心不同,賽迪顧問電子信息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楊梽永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型數據中心集中了海量新興技術,包含高密度、模塊化、智能化、綠色化、彈性化等。高密度指的是數據中心的計算密度高;模塊化提升了數據中心的質量,縮短了數據中心的交付周期;智能化通過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落地了AI+運維、AI+巡檢等場景,實現了智能的數據中心運營管理;綠色化體現了數據中心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對低碳、低能耗和低PUE的持續追求;彈性化是指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可以適配未來2~3代的IT設備變革。
曙光云計算集團總裁關宏明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達了相同的觀點,標準化、模塊化、高密度、綠色節能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需要以云計算架構為支撐的信息資源使用與管理模式,自動化運維、靈活的系統可伸縮能力、支持分布式部署、高效的統一調配和協同能力等,是目前大數據中心的技術趨勢及特點。他同時提到了能耗的問題,因為能耗一直是大數據中心的痛點。大數據中心建設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但是卻面臨能耗挑戰。傳統數據中心超過一半的耗能都用在冷卻方面,因此降低冷卻耗能是關鍵。建立健全的綠色數據中心成為趨勢,液冷技術成為理想選擇。
談及大數據中心的痛點,劉新民表示,數字經濟時代,數據中心的功率與計算密度激增,數據中心規模越來越大,數據中心作為高能耗產業,需要大量電力、水力及空間資源,能耗與環保問題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行業痛點。
也正因為這個痛點,包括微軟等互聯網巨頭要把大數據中心建在海里和湖里,希望借助水循環來降低能耗。
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認為,當云計算中心規模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機器之間的協同就變得很重要。下一代云計算中心應該采用新的架構,盡量把CPU、存儲、帶寬放在一起。
除了技術的維度,太極股份總裁呂翊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則談及了構建大數據中心的思路與機制誤區。從痛點來看,過去的城域物聯基礎設施建設方式是縱向的,是基于某一領域需求建設的,帶來的問題類似于信息孤島、條塊分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缺乏橫向引領,缺乏一體化整體布局。太極這些年做了許多基礎設施的項目,“從我們的經驗看,通過橫向的體系化部署能夠更便捷地滿足縱向業務的形態要求。所以太極對于新基建的推動建議是應該采用新的理念和新的做法,打破條塊分割,進行統一規劃。”呂翊說。
劉新民認為,當前數據中心建設規模迅速擴大,但國內整體布局不均衡,“重建輕用”現象仍然存在。由于低水平運營,數據中心資源沒有充分發揮價值,造成了數據中心資源的浪費。隨著數據中心規模和數量的快速增長,數據中心運維和運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另外,還出現了運維人才短缺、運維能力跟不上數據中心建設速度等問題,尤其以西部地區更為明顯。
將帶動中國IT與全球同步進化
推動大數據中心建設進程,不僅僅能加速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堅實基礎。同時,也將帶來中國IT產業自身的變局。
彭震表示,對于IT產業的意義,不僅是帶來新的增長動力,還能加速產業自身升級轉型,帶來與全球產業模式的同步進化。目前全球的大數據中心正在呈現出新的發展特征:
其一是開放融合成為產業趨勢。技術開放的邊界越來越廣闊,開放硬件設計和開源軟件等成為趨勢。任何一個廠商都可以獲取開放技術,產業的開放自由協作取代了此前封閉的排他式協作。
其二是定制化將成為趨勢。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多屬于大型互聯網公司,這些互聯網公司都有著獨特的業務和核心競爭力,必然需要個性化的服務器等IT基礎設施和服務器產品。所以,Google發展了服務器農場模式,阿里巴巴發展了玄武系列服務器,百度發展了北極星系列服務器,服務器企業必然需要更快的轉型來面對這些超大規模用戶的定制化需求。
其三是“產業AI化”將成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新基建將促進“AI產業化”和“產業AI化”生態協同發展。
事實上,也正因為開放化、定制化以及AI產業化的趨勢,使得圍繞大型數據中心的技術與生態鏈孕育了更多創新和變局的機會。不僅僅是國外云計算巨頭為了大型數據中心開始研發芯片和系統架構,在中國,因為要滿足BAT等互聯網數據中心的需求,浪潮發展出JDM的聯合開發模式,這讓浪潮快速走向了全球服務器前三的陣營,也因為這些需求和創新,阿里、百度也進軍了服務器領域,曙光在服務器領域發展出了獨有的領先制冷技術,而華為云研發出了全球最快的AI訓練集群Atlas 900。
不久前,阿里巴巴聯合ODCC宣布將“浸沒式液冷數據中心技術規范”向全社會開放,當天,包括英特爾、希捷、臺達、西部數據、3M、銳捷等大批上游廠商到會為阿里站臺。目前,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都沒有將其液冷數據中心規范對外開放,阿里云是全球第一家。事實上,現在全球云巨頭在云計算數據中心領域的競爭已經到了“錙銖必較”的階段,為了在數據中心的每一個技術環節上“掣肘”對手,甚至以買斷和收購上游企業的手法使對手斷糧,此前微軟參與競標通信芯片廠商就是一個例證。
大數據中心建設涉及廣泛的產業鏈,從計算、存儲、網絡技術到架構,從供電到運維,其演進將帶動一個巨大的產業鏈。魏代政表示,大數據中心作為產業鏈上的關鍵一環,它的高速發展,對下游(工程建設設計與施工、原材料、風火水電設備)有很大的帶動作用,對上游包括處理器、服務器、存儲、網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生態鏈。未來,隨著數據中心的需求和質量要求的不斷提升,數據中心在物理環境、電力保障供應、網絡通達能力、數據中心節能環保、能效提升、高可靠穩定運行管理等方面都會出現更高的技術要求,符合該類特征的優質數據中心將贏得市場,獲得高速發展。
來源:中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