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促進當前經濟增長、打牢長遠發展基礎的重要舉措,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應解決好完善總體規劃、實現合理利用、加強成本管控、明確產權歸屬、形成多元化投融資體系等問題。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基礎設施狀況反映一國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與生產力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對提高生產效率、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反之則會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優先發展基礎設施是我國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重要經驗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部分領域的基礎設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有力支持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賦予基礎設施新的內涵,把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這為抓住新科技革命機遇、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提供了重要抓手。今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社會運行重點工作,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能促進短期經濟增長、提振社會信心,而且能有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
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支撐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下,人類社會正在由工業社會邁向數字社會,對新型基礎設施的需求迅猛增長。新型基礎設施既包括服務數字經濟與數字社會的數字基礎設施,如5G網絡和物聯網等;也包括傳統基礎設施為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而進行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如智能電網、智能交通等。新型基礎設施可分為硬件和軟件兩個部分,硬件包括服務器、密鑰存儲設備等,軟件包括底層開發平臺、開發者工具等。
我國正處于數字經濟發展起步階段,新型基礎設施是經濟發展的短板。一方面,與新型基礎設施相關的硬件產品制造能力和產品質量與需求之間仍有差距;另一方面,體現科技創新能力的軟件設計也存在短板。還應看到,我國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不夠深入,數字經濟發展受到制約,主要原因就在于新型基礎設施配置不到位、數據采集難度大、缺乏自主可控的數據互聯共享平臺等。實踐表明,要更好支撐數字經濟發展,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培育競爭新優勢、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必須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雖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成本較高,但應看到,能夠獲得回報的投資才是有效投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雖大,但產出效益高、產業帶動性強,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長遠積極影響。還應看到,我國是人口大國、制造大國和互聯網大國,具有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發展數字經濟的市場規模條件,新型基礎設施具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的加速器。
新型基礎設施的特點和作用
與傳統基礎設施相比,新型基礎設施最突出的功能是支撐數據收集、存儲、加工與運用,滿足數字經濟發展需要。具體來說,它具有以下特點和作用。
為數據成為新生產要素提供基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深度應用,推動面向個人用戶的互聯網科技服務逐步面向各行業生產領域,特別是向制造業滲透,構建以工業物聯為基礎、以工業大數據為要素的工業互聯網,推動形成新的工業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這會改變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聯系互動方式和規則,形成數字經濟。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表達人類活動的數據規模爆炸式增長,數據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新要素。然而在現實經濟活動中,數據能否真正成為生產要素,取決于數據收集、存儲、計算、分析、開發利用及智能化的能力。數據只有經過大數據技術處理轉換并進入生產過程,才能成為有價值的數據。所以,數據要素不能獨立存在,而是存在于支撐實體經濟運行的各種數字化基礎設施之中,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技術共同組成數字經濟基礎,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和實現手段,營造數字產業的生態環境。數字經濟下產品的生產、運輸、銷售和服務都離不開新型基礎設施的支持,新型基礎設施的數量、質量等決定了數字經濟發展的速度和高度。構建以數字為基礎、網絡為支撐的數字經濟資源開發服務平臺,為經濟轉型發展注入大量新生產要素,是我國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目標。
廣泛拉動新經濟發展。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多以自然資源為主,并且往往只關聯某些部門和行業,例如,與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直接相關的主要是交通運輸部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則以信息技術為主,兼有公共產品和新興產業的特性,是一種新型業態。新型基礎設施作為公共產品,把涉及數字收集、存儲、分析、運用的相關產業聯成網絡,使世界各地的消費者、生產者信息可即時對接,聚合物流、支付、信用管理等配套服務,極大突破溝通和協作的時空約束,大幅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推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模式快速發展。新型基礎設施的普及帶來全球數據量爆炸式增長,為數據挖掘、大數據分析及其運用創造條件。同時,新型基礎設施服務的產業越多、集聚的數字資源越多,其外部效應就越大。數字基礎設施的正外部效應和用戶效率提升的示范效應,會吸引更多用戶使用和參與,最終帶動國家經濟體系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引發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如果說傳統基礎設施落后或存在某些短板會影響某些部門發展,那么在未來,新型基礎設施落后會導致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水平滯后。
支撐新業態成長。按照傳統工業化理論和工業化水平衡量標準,我國總體上已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服務業成本提高導致的生產率降低和結構性減速規律業已顯現。在這一關鍵階段,新科技革命催生的數字經濟為“再工業化”明確了發展方向。數字經濟沿著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兩條路徑引領產業變革,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不斷催生新產業。新產業不僅指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還包括應用數字技術使傳統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帶來的改變,如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建立在新型基礎設施之上的智能制造,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方式,能夠發現客戶的潛在需求,為客戶創造新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信息不充分、不對稱問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既有利于突破產業結構服務化造成的發展減速,又可為經濟增長培育新動力、開辟新空間,并為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提供驅動力。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促進當前經濟增長、打牢長遠發展基礎的重要舉措,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了更好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注意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完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規劃。新型基礎設施承載海量數據,而且數據類型和來源多樣化,需要在數據交換、數據接口、開放模式、數據安全、網絡安全、數據歸屬等不同環節以統一標準和規范推進工作。這就需要加強總體規劃設計,圍繞解決數據融合、數據共享、數據安全等重點問題,強化標準體系建設和發展路線研究,發揮標準的規范引領作用。
實現新型基礎設施的合理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周期長,只有先行一步,才能有效滿足未來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當前數字經濟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市場需求仍在培育之中,因而新型基礎設施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供大于求的現象是正常的,不能因此而放慢建設步伐。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推動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系統工程,應避免照搬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方式,注意其作為新業態的特點,在進行硬件建設的同時大力開發應用軟件,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加快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實現技術供給、新型基礎設施硬件建設與市場應用協調發展。應避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因技術供給不足而增加對進口的依賴,防止因市場需求不足導致新型基礎設施過度閑置。
加強成本管控,明確產權歸屬。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巨大,成本核算缺乏歷史對比資料,尤須嚴格規范成本核算與管理。應明確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形成的公共基礎設施的產權歸屬,其資產確認和計量都應遵照國家相關會計準則要求,保障不同投資主體的合理合法權益。
形成多元化投融資體系。雖然新型基礎設施具有較強的公共產品特性,但其建設和發展的核心問題是技術創新。鼓勵引導技術水平處于領先地位的民營科技企業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有效提升我國新型基礎設施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因此,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資,應進一步深化投資領域改革,大力吸收民間資本尤其是民間科技資本參與,形成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此外,還應研究加強信息網絡投資的法律保護,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發展新基建新服務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但綜合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沖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善于化危為機,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和特點、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進程、應對疫情沖擊的現實要求看,應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采取總量政策促進需求增長的同時,還要采取結構性政策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發展,推動生產方式加快轉變。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加快發展新基建、新服務。
當前,一些新產業呈現廣闊發展空間,一些新需求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這些新產業、新需求大多與新基建、新服務相關。比如,更高速的5G通信、萬物互聯的物聯網、在各場景廣泛應用的人工智能、快速便捷的城際交通網絡、醫療基礎設施、康養產業、電子商務、網上購物、在線教育、在線游戲等。對于這些產業和服務,社會有著巨大需求,也是產業轉型升級和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在這次疫情中,大多數商業服務企業受到較大沖擊,但電子商務、網上教育、網絡游戲行業等逆勢大幅增長,而這些行業又與高速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密不可分。可見,新基建與新服務是緊密相連的,發展新基建有助于發展新服務,而發展新服務必然要求發展新基建。
從短期來看,發展新基建、新服務能夠實實在在地促進經濟增長,有利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努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加快發展新基建、新服務符合服務業比重不斷提高且生產性服務業與高端服務業率先增長的發展規律,能夠把擴大需求與改善供給有機結合起來。發展新基建、新服務,既能在短期內增加社會總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又能促進新產業發展,改善供給結構,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從而實現促進經濟增長和改善供給結構的雙重目標。
從長期來看,發展新基建、新服務能夠夯實我國經濟長期發展基礎。新基建、新服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短板,也是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希望所在。當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一些傳統產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而一些代表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新產業、新需求則嶄露頭角,具有廣闊發展空間和巨大發展潛力。這些新產業的發展,需要新基建、新服務的有力支撐。同時,新基建、新服務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滲透,還有助于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發展新基建、新服務,需要樹立開放思維,促進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合作。雖然我國在5G網絡、人工智能、特高壓輸電、高速軌道交通、網上購物、在線教育等領域具有一定優勢,但許多基礎技術、上游元器件制造等還依賴國外技術和企業。還應看到,我國企業在經營模式、核心競爭力等方面同一些發達國家企業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應當認識到,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發展新基建、新服務,需要加強同其他國家的合作。當然,開放絕非僅僅局限于對外開放,還包括對內開放。應加大規則等制度型開放力度,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努力形成推動新基建、新服務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合力。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