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在國家高新區內,眾多科技企業遇到了原材料、物流成本上漲、員工短缺等難題,化危為機、創新突圍成為科技企業共同的選擇。通過科技創新助力疫情防控,企業不僅實現了“加速跑”,也突顯了科技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持續創新 化危為機促發展
受疫情影響,總部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京東方面臨困境。“由于物流的結構變化、搭配變化及線路變化,企業一季度整個物流成本大概增長了20%。”京東方董事長陳炎順表示。那么,面對成本上漲,京東方如何化解危機?答案是通過科技創新。
“一方面,通過提高技術能力降低成本,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持續創新;另一方面,探索尋找新的商業機會,通過這些新的商業機會來彌補成本上漲帶來的損失。”陳炎順說,疫情發生時,京東方調整經營策略,與政府、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積極溝通協調,使生產迅速恢復到正常狀態,以確保全球供應;同時,用多年積累的專利技術,化危機為機遇,順勢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各類物聯網產品及解決方案。
事實上,在各種智慧場景的演示及使用過程中,包括傳感、通信、大數據分析等各種環節,最終均需要通過“屏”來進行展示,這正是京東方所擁有的產業優勢。
體溫預警系統、4K遠程會診平臺就是京東方在疫情發生后迅速推出的物聯網產品及解決方案,其體溫預警系統可實現無接觸式體溫監測,在30毫秒以內完成16個目標測溫,大大減少了交叉感染的風險。在疫情下,京東方在逆勢中保持增長態勢,以科技創新提升產品競爭力,展現企業科技實力。
加速轉產 疫情防控顯擔當
近日,在廣東南大機器人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幾名技術工程師正在對剛組裝完畢的全自動口罩生產線進行調試,車間內的氣氛緊張而有序。“目前,我們已經向廣東省內20余家企業提供了26套全自動口罩生產線,還有24套正在加速組裝中。”南大機器人公司總經理周志強說。
疫情期間,醫用口罩、消殺用品等防護物資需求量巨大。江門高新區(江海區)早在1月下旬就向園區企業發出倡議,動員企業加快應急物資生產,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加速轉產。
“春節前后由于交通停滯導致大量員工無法返崗,用于罩面和耳帶焊接的超聲波焊機在市場上更是嚴重缺貨,要想轉產成功,我們面臨極大的挑戰。”周志強表示,面對壓力,企業迎難而上,最終在政府的幫助和協調下,于2月6日成功修復了半自動化口罩生產線。同時,該公司還做了一個重大決定:發揮技術優勢,在安裝調試舊設備經驗的基礎上,繼續突擊研發新型全自動口罩生產線,把科技變成力量,助力疫情防控。
2月6日,廣東南大機器人有限公司便緊急召回部分技術骨干,全力投入到全自動口罩生產線的研發,并于2月27日向客戶成功交付第一臺全自動平面耳帶式口罩生產線,彰顯了科技戰“疫”力量。
“目前,全自動口罩生產線已把一般口罩生產線30片/分鐘的產能,提高到63片/分鐘,每一批交付的口罩機都經過嚴格測試,得到了客戶的認可。目前我們訂單量飽滿,排產已經到了4月底。”周志強說。
技術攻關 困境面前謀新路
受疫情影響,沈陽高新區企業沈陽上博智像科技有限公司在原本就利潤不高的情況下,更是遭遇“雪上加霜”。“人力不足、原材料供應不足、資金鏈不足,疫情期間我們遇到了多重考驗。”上博智像總經理王繼東告訴記者。
然而,危機背后也孕育著轉機。隨著全國各線各站安檢點位全面啟動乘客測溫,企業陸續收到了來自機場、鐵路、醫院等行業用戶需求。在沈陽上博智像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徐保樹的帶領下,企業研發團隊開始投入到人體測溫設備的研發。企業原本研發的是測溫型紅外熱像儀,而這次要研發的是具備人體測溫特殊功能的人體體溫監測儀,雖然都是測溫產品,但技術要求卻迥然有異。
“紅外體溫監測儀要求精度更高。此外,若實現對人體額頭部位的自動檢測,需具備深厚的AI技術積淀。”徐保樹介紹說,探測器溫度、鏡頭溫度和環境溫度等諸多因素都可能干擾紅外體溫監測儀的測溫精度。在巨大的壓力下,該公司研發團隊經過72小時連續奮戰,終于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關,成功研發出全自動紅外體溫監測儀。
而后,沈陽上博智像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發團隊又根據市場需求升級了具備人臉識別的“可見光+紅外”雙傳感器的智能體溫監測儀,測溫效率也由一代的200人/分鐘提升至600人/分鐘。科技創新讓企業在疫情期間找到了新出路。目前,該公司生產的體溫監測設備已安裝到遼寧、吉林等地人流密集場所,助力疫情防控。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