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全國第十二個防災減災日。在中國文化里,十二的寓意十分豐富,代表著天地輪回和萬物更新。今年的這個日子又很特別,歷經疫情防控阻擊戰、總體戰,我們更能體會到自然災害帶來的陣痛與滄桑。“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這一主題,既契合了抗擊疫情形勢下的痛點和難點,也彰顯出“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疫情常態化警示與克敵制勝的決心。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頻生的國度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區域廣,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逐步形成了應急管理“縱向”與常態行政管理“橫向”的結合。但毋庸諱言,作為一個完整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應急管理體系尤其是基層應急能力建設仍存在著不少“短板”,從此次疫情暴露出的問題和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得到了印證。
概而括之,面對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事件,基層應急管理體現為“五個早”的工作機制,即“信息早報告、苗頭早預防、隱患早排查、矛盾早化解、事件早處置”,說明了基層快速反應意識及應急能力的重要性。細細考量,“五個早”中的哪一條,都離不開現代科技的支撐與呵護,都亟需在強化應急技術裝備的同時,提高基層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
從科學角度來看,自然災害事件發生的物理過程,往往形成涉及多種災害的災害鏈。按照時間順序,在事件前、中、后三個階段,基層各級政府和派出機構身處第一線,如何保證在預防、預警、指揮、協調、救援、恢復等各個環節,做到科學部署、精準施策,既是對執政能力的考驗,也應該是對科技意識是否淡薄的試金石。
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史,就是不斷應對并戰勝自然界各種危機的歷史,同時也是科技進步與創新的足跡所在。現代社會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和社交媒體的技術發展及應用普及,多學科交叉的應急管理體系已從“殿堂”下沉到基層,大數據在基層應急管理中發揮的作用日益重要。這是科技的恩惠,也是時代的責任。只有認識到這一點,并不斷運用科技創新手段,強化人才隊伍和裝備,提高對風險因素的感知和防范能力,才能真正做到“五個早”。
科技支撐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同時還貫穿于科學協同的理念和實踐之中。在災害發生的各個階段,通過整合行政區域內的各種應急資源,充分發揮專業應急機構的專業作用,建立高效適用的應急平臺和獎罰機制,做到科學預案、隊伍合作、信息聯動、物資互通等等,同時加強全民參與的應急知識教育,從而降低風險與損失,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12年前的今天,四川汶川大地震堪稱國家和民族史上的巨大災難,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表現出的團結與堅強使巴蜀大地重煥勃勃生機。12年后,面對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我們同樣在舉國體制的凝聚下,取得了來之不易的積極向好局面。古人云:“思之所危則安矣”,我們惟有依托科技的力量,用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努力,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和時代之橋。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