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步入換擋期的背景下,新經濟業態異軍突起,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中發揮愈加重要的作用。“新經濟”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經濟中投資最多、創新最活躍、增長最快的領域。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合肥高新區作為國家高新區,是國家改革創新和開放的試驗田,理應成為貫徹落實中央新發展理念、引領新常態、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排頭兵和領頭羊,成為國家和省市推進改革、創新、開放的標桿和典范。
新經濟內涵和國內發展態勢
“新經濟”一詞最早出現在1996年12月30日美國《商業周刊》發表的一組文章中,指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技術革命以及由信息技術革命帶動的以高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經濟。新經濟的核心是科技創新以及由此帶動的一系列其他領域的創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下,經濟發展的投入要素、組織形式、資源配置、生產工具、產業邊界等發生重大變化,催生出了全新的經濟形態,包括數字經濟、智能經濟、健康經濟、綠色經濟、共享經濟、創意經濟等。這些新的經濟形態統稱為“新經濟”。
新經濟的覆蓋面和內涵十分廣泛,涉及一二三產業,不僅僅是指三產中的“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和業態,也包括工業制造當中的智能制造、大規模的定制化生產等,還涉及到第一產業當中像有利于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股份合作制,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
基于此,筆者認為,與信息技術及其應用相關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均可歸到新經濟范疇內。其中,新技術是指對傳統技術產生替代性顛覆性的新技術;新產業是以新技術為基礎,引起產業體系發生重大變革的新興產業;新業態是指基于新技術,從經濟運行中衍生出的新環節;新模式是以市場需求為中心,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實現資源高效整合的商業模式;新服務是以用戶場景化需求為導向,以移動互聯網為依托的,以技術和數據為驅動,滿足用戶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
相較于傳統經濟,新經濟具備五大特征:一是動力上,新經濟的發展強調原始創新驅動,跨界融合的交互式融通式創新;二是效率上,新經濟形態能夠使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加速循環、高效運行;三在主體上,新經濟企業普遍呈現出創業驅動、爆發式成長特點;四在組織上,新經濟的組織形式從“互聯網+”到“智能+”,呈現網狀結構,連接一切的特征;五在范圍上,新經濟與全球化密切相關,跨時區同頻共振,呈現出開放協同、全球整合的特征。
目前,國內一些城市先行探索實踐,形成了以北上深杭等城市為引領、部分區域中心城市競相追趕的新經濟發展格局。
北京是中國新經濟引領者,已躋身世界創新城市頂尖梯隊。一是以高端鏈接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北京的新經濟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留學生歸國創業潮,大批留學生在中關村掀起了創業高潮,形成了技術、資本、組織全方位的高端鏈接,使中關村具備持續性競爭力。二是堅持培育瞪羚、獨角獸企業促進產業引領。中關村連續多年年實施“瞪羚計劃”,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發展,一大批高成長“瞪羚企業”躍升為獨角獸企業。北京擁有數量僅次于美國硅谷的全球第二大獨角獸群體,在智能硬件、移動互聯網等領域已經實現領跑全球。三是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加速新經濟。北京聚集了企業家、投資人、創業者等國內最活躍的創業圈,涌現出創新工場、36氪、中關村創業大街等一大批新型孵化器,科技金融高度發達,創業投資案例與金額均占到全國1/3。
深圳被稱為國內最具有美國硅谷氣質的區域,正在逐步建成“國際創客中心”。一是以“大市場、小政府”釋放企業創新活力。通過行政和立法手段規范市場行為,放開政府管制,最小化干涉經濟,走出了一條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之路,90%以上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資金、職務發明專利來自于企業。二是以科技創新供給側改革引領顛覆式創新。主動謀劃面向未來的“十大行動計劃”,如組建數學、腦科學、量子科學等10個基礎研究院所,組織實施5G、VR/AR、微納米等10個重大科技產業專項,規劃建設機器人、3D打印等10個制造業創新中心等。
杭州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大電子商務之都”,形成了以阿里巴巴為核心的創新創業生態圈。一是集中資源支持電子商務。“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杭州將優勢資源向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助推形成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天堂硅谷”。二是圍繞阿里巴巴營造創新生態。從阿里巴巴衍生培育出阿里云、支付寶等獨角獸“新枝”,培育壯大以阿里創業者為代表的“阿里系”,以高端回國人才為代表的“海歸系”,以浙江大學為代表的“高校系”、以“創二代”為代表的“浙商系”等四大主力軍。三是前瞻性布局發展前沿產業。緊抓電子商務支撐發展起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產業基礎,深入推進“城市數據大腦”“ET工業大腦”建設,全面實施“企業上云”,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產業發展和推廣應用領跑全國。
貴陽舉全市之力重點發展大數據產業,打造貴陽新經濟發展的標簽。一是精準定位搶先布局大數據產業。貴陽電力資源豐富、地質條件穩定、溫度濕度適宜,具有發展大數據的先天優勢,貴陽精準定位將大數據產業作為全市重點發展方向,率先出臺多個全國第一的大數據政策。二是構建大數據產業的體制機制。設立全國首個省政府直屬的廳級大數據管理機構,建立大數據辦(局)、大數據產業發展中心、云上貴州公司、大數據專家咨詢委員會“一辦(局)一中心一企業一智庫”的推進機制。三是外引內培扶持大數據創新主體。2014年啟動信息基礎設施三年大會戰,推動“大數據+各行各業”融合發展,建設了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大數據中心,與蘋果、阿里、騰訊、華為共同發展大數據產業,重點培養本土高成長企業。
合肥高新區新經濟發展現狀
國家高新區作為區域經濟增長極,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國家高新區因其特殊的政策優勢集聚了大量創新性制度要素和經濟要素,成為所在地區重要的產業集聚區,在促進要素區域流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平衡區域競爭與合作方面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目前,合肥高新區基本形成符合新經濟發展需要的創新能力、產業形態、企業主體和服務體系,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新技術成果加速涌現。合肥高新區始終高舉科技成果轉化大旗,結合自身科教資源豐富、高校院所林立的優勢,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先進技術在區轉移轉化。近三年來,科研投入占GDP比重不斷增加,2017年當年申請專利13496個,其中發明專利7729個,萬人擁有發明專利數313件,科技創新的核心指標在全國開發區處于前列。強有力的科技創新能力形成一大批技術成果,成為新經濟孕育的溫床。例如,國內首款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在本源量子誕生,業界實際運算性能最高的數字信號處理器——“魂芯二號A”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三十八研究所研制成功,世界惟一讓機器達到真人說話水平的語音合成系統在科大訊飛實現等。
二是新產業形態基本形成。目前,合肥高新區在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健康經濟等新經濟產業形態方面具備一定的基礎。在智能經濟方面,以科大訊飛為龍頭,以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安徽省合作建設的“中國聲谷”——國家惟一以人工智能為特色的新型工業化基地為依托,截至2019年7月已集聚規模以上企業350家,高新技術企業近百家,覆蓋了從底層硬件和數據計算、技術層算法和通用平臺支撐到應用層智能終端產品和行業應用方案的各個產業鏈環節。
此外,合肥高新區積極打造集成電路、大數據、云計算、量子信息等產業領域,推動智能經濟的全域全產業鏈發展。在綠色經濟方面,光伏新能源產業已成為園區主導戰新產業之一,截至2019年7月擁有涵蓋硅片、電池片、組件、逆變器、系統應用領域的上中下游光伏企業近50家,基本實現全產業鏈覆蓋。在健康經濟方面,依托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部區域中心、安徽省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集聚產業基地,集聚生物醫藥企業400余家,形成了健康大數據、基因檢測、精準治療、生物技術藥、高端醫療器械子產業集群。
三是新主體群落持續壯大。截至2019年7月,合肥高新區擁有新經濟企業近2000家,其中,集成電路企業150余家,中國聲谷(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近400家,量子企業20余家,軟件企業800余家,信息安全企業200余家,大健康企業近150家。2018年,新經濟貢獻了園區6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70%以上工業產值,75%以上稅收。此外,合肥高新區的新經濟主體表現出明顯的創業驅動和爆發增長特征,如近三年,高校院所相關人員創辦企業900多家;園區上市公司中,科大訊飛、美亞光電、陽光電源、科大國創、安科生物、華米科技等9家為高校院所成果轉化企業。2018年認定的132 家高成長企業(83家瞪羚企業、46家瞪羚培育企業、2家潛在獨角獸企業、1家獨角獸企業),2015 -2017年營收復合增長率為41.7%,是合肥高新區企業總體營收復合增長率(8.6%)的4.8倍。
四是新經濟生態不斷完善。服務新經濟的平臺、人才、載體、金融等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已形成基礎框架。平臺方面,以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區為依托,加快推進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中科大高新園區、合肥離子醫學中心、合肥先進光源等一批重大基礎創新平臺建設,實施名校名所名企合作戰略,全面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同時,著力推動企業研發平臺的建設,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人才方面,大力推行“基礎支撐人才—關鍵技術研發人才—產業領軍人才”聚集培育,突出產才融合、多元化育才和項目用才導向,近兩年年均引進各類人才約3萬人,80%以上高端人才集聚在主導產業。載體方面,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專業園區”全程雙創載體鏈條,截至2019年7月已累計建成眾創空間36家(國家級17家,占安徽省38%),科技企業孵化器20家(國家級9家,占安徽省35%),加速器8家,孵化面積26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3200余家。金融方面,打造了覆蓋企業“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全周期的金融服務體系,幫助高能資本精準滴灌中小微創新型企業。
合肥高新區發展新經濟的主要思路
合肥高新區在發展新經濟,激發新動能上走在合肥市前列。2019年年初,合肥高新區管委會研究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新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把發展新經濟作為園區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作為落實“三次創業”、實現“三個高新”美好愿景、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核心抓手。總體上,合肥高新區將建設“新經濟尖峰”為目標,堅持創新和平臺雙輪驅動、場景和生態雙重賦能,按照“新技術、新產業、新場景、新平臺、新主體、新生態”六位一體發展思路,系統推進新經濟發展各項工作,著力打造四大變革性技術、五大新經濟形態、八個新型應用場景、百家瞪羚獨角獸企業,充分激發新經濟發展活力和動力,全方位深層次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到2021年,樹立旗幟、打響品牌,進入全國新經濟發展第一方陣,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經濟創造者和引領者。在具體工作上,圍繞“新技術、新產業、新場景、新平臺、新主體、新生態”做了系統安排。
一是明確重點突破四大變革性技術。圍繞人工智能技術、量子信息技術、網絡安全技術和精準醫療技術,在類腦認知與神經計算、感知識別、人機交互、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高可信軟件、網絡安全追蹤溯源、細胞免疫治療、再生醫學等前沿尖端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到2021年,誕生一批填補國內空白、引領全球趨勢的前沿技術成果,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應用技術,率先實現產業化,在重點技術和產業創新能力方面實現全球領先。
二是聚焦發展“1+4”五大新經濟產業形態。“1”即強化智能經濟核心主導地位,合肥高新區擁有全國惟一的國家級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并在全國率先發布了人工智能發展戰略體系,未來將繼續把智能經濟作為園區新經濟發展核心,打造“耳聰目明,心靈手巧,知行合一”的智能經濟產業結構。“4”即健康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共享經濟,重點發展精準醫療、健康醫療大數據、“AI+能源”、核能及先進光源衍生技術、文化創意、工業設計等領域。到2021年,新經濟成為園區經濟增長的核心動能,總體規模占比達到40%以上,誕生一批全球領先的新產品、新服務。
三是塑造新經濟應用場景。著力打造經濟大腦、城市大腦、未來教育、未來健康、智慧車站、無人駕駛、量子應用、未來智造等八大場景。其中,經濟大腦著力構建5大基礎數據庫、3大經濟監測應用的“人工智能+洞見”經濟運行分析平臺,未來教育場景探索示范全景化智慧教學環境,未來健康場景著眼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探索海量健康數據服務變現的模式與路徑,智慧車站場景打造國內領先的智能管理車站服務場景等,為新經濟企業發展提供入口,從而促進新技術推廣應用、新業態衍生發展、新模式融合創新、新產業裂變催生。
四是建設新經濟開放創新平臺。重點支持智能語音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軟硬件升級擴容、做精做深細分領域、構建合作伙伴生態圈,支持類腦智能開放平臺構建基于數據驅動和深度算法的類腦智能技術研發和智能經濟基礎支撐平臺,建設網絡安全領域的協同創新平臺、技術驗證平臺、人才培養和產業孵化平臺,建設國家高可信軟件開發與驗證平臺。同時,大力引進其他高水平開放創新平臺,完善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量子信息等重點領域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力爭到2021年,建成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新經濟開放創新平臺集群,平臺集聚服務創業項目和團隊超萬家,孵化支撐本地化高成長企業100家以上。
五是培育新經濟高成長主體。推廣“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的前沿科技創業模式,新建一批專業化眾創空間、垂直型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形成高端創業鋪天蓋地新局面。構建“瞪羚培育—瞪羚—潛在獨角獸—獨角獸”企業成長路徑,開展前沿項目路演活動,每年支持5項具有重大突破意義和經濟價值的前沿項目,打造企業爆發成長戰略平臺。力爭到2021年,新經濟企業數量增長50%以上,培育瞪羚、獨角獸企業達100家以上。
六是營造新經濟生態。全力保障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中科大高新校區建設、企業高水平研發平臺建設,強化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能力。強化高端人才、科技金融、開放數據等新經濟高端要素支撐,建設中安創谷科創小鎮,將“合創匯”打造成全國知名的雙創品牌。創新新經濟制度供給,高標準推動綜合城市副中心、國際社區、新經濟特色集聚區,創造有利于新經濟發展的營商環境、社會氛圍和城市環境。
此外,作為合肥高新區“1+N”政策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新經濟政策重點圍繞硬科技創新驅動(技術)、平臺生態化發展(組織方式)、場景應用側支持(市場)、全要素資源導入(其他要素)、新業態持續豐富(服務)等五大方向,參照中關村、成都、東湖、杭州等地新經濟政策,重點支持園區運用創新性知識構建智慧經濟形態的新經濟企業或新型組織。具體產業方向上包括以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量子科技、網絡安全為代表的園區重點發展產業,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產業以及經管委會認定的具備平臺、分享、跨界、融合、IP、結算特征的新產業新業態。
高新區企業發展新經濟的對策建議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合肥高新區在三次創業新階段,開啟新經濟發展大幕,致力于營造更好的創新創業生態和產業生態,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尋找新路徑、新模式,同時也為廣大企業帶來了嶄新商機和發展良機。企業發展新經濟需要從四個方面發力,從而實現與合肥高新區同頻共振、攜手共贏。
一要善于洞察機會,尋找契合爆發式增長的發展路徑。外部環境的變化速度很快,各種新現象、新技術、新模式、層出不窮,機會正成為新經濟下企業、產業和區域獲得超常規發展最為核心的要素。企業家要善于發現和發掘機會,以自主創新為動力,重點關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變革性技術在具體業務上的應用,敢闖敢試,努力使之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
二要善于把握大勢,全面參與新經濟基礎設施和場景建設。場景是孕育高成長企業的溫床,也是新經濟企業技術應用、產品打磨、迭代模式的引擎。高科技企業探索出改變人類生產生活的新場景,依托新技術、新手段打造出能夠提升用戶體驗、提升生活品質與生產效率的產品和服務,就一定能夠實現爆發式成長成為獨角獸。園區企業可以參與合肥高新區公共數據開放、云網端等設施建設,參與數字園區和智慧城市等新經濟場景建設,為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創造新的試驗場所和市場需求。
三要善于集成創新,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路徑。當前,合肥高新區正在打造一批孕育新經濟的開放創新平臺,園區的行業領軍企業可以參與或建立一批新型研發機構、開放實驗室等新型創新組織,持續加強突破性、前瞻性技術供給,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形成新的比較優勢和技術壁壘。
四要善于借船出海,積極融入“平臺+生態”企業圈。“平臺化+生態化”是新經濟企業轉型發展和占領行業尖端的方向,但不是所有企業都能成為平臺企業,99%企業最終都要加入平臺、融入生態。作為產品型和解決方案型的企業,要在深耕自身業務的同時,著力鍥入生態型巨頭企業的價值鏈和生態圈,聚眾智引領產業價值創新,在新的行業規則下升維發展。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