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高度,強調指出:“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完善科技評價體系”。
科技評價是科技活動的指揮棒和風向標,完善科技評價體系,對引領科技創新發展,弘揚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價值理念,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奮斗之我主動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偉大進程具有重大意義。
01 深刻認識科技評價的內涵和意義
科技評價是對科技活動及有關事項進行評審、評價、評估的專業化活動。一般地,科技評價涉及評價專家、評價標準和被評價對象等3個要素。
目前,中國科技評價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同行評議法、文獻計量法、經濟計量法、多指標綜合評價法等,主要形式包括項目評審、人才評價和機構評估。
科技評價體系作為科技管理體制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創新發展、優化資源配置、服務國家利益、滿足人民需求,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營造潛心研究、追求卓越、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科技評價制度的實施對中國科技發展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現行科技評價制度和體系仍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需要不斷加以發展、完善和優化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技評價體系建設,出臺了一系列完善科技評價的相關文件,進行了諸多積極探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
從制度上基本解決了比如“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長期困擾科技界的頑疾,讓廣大科技工作者備感溫暖和振奮。
當然,科技評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隨著科技評價作用的凸顯,科技評價日益受到高層決策者、科技管理者、科技工作者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02 充分發揮科技評價的指揮棒和風向標作用
科技評價體系應注重滿足黨、國家和人民的重大需求
今年,中國發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廣大科技工作者勇于擔當、主動作為,不到一周時間就確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并分離得到病毒毒株;
第一時間向全球分享發發發了研究成果,還分階段研制出多種檢測試劑產品;
研發了新的治療手段,穩步推進疫苗研制。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樹立了典范和榜樣。
疫情防控是中國當前面臨的最迫切需求,其他重大需求還包括國家安全、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等。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愛國報國一直是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優良傳統。除此之外,科技工作者接受納稅人的資助,滿足黨、國家和人民的重大需求,是科技工作的應有之義,也是科技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
因此,在構建和完善科技評價體系時,首先就應對科學研究的方向、功能和目的進行有效引導,使科技創新有效服務于“民族興、國家強”。
科技評價體系應重視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引領科技創新是科技評價的最終目標。
對學科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對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掌握,以及科技管理體制機制的高效運行是衡量科技創新能力的3個重要因素。
當前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未來學科發展趨勢把握得住,就能夠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把握不住,就可能錯失發展機遇,被發達國家拉開更大差距,甚至形成代差;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要夯實基礎、著眼長遠,在固本培元上下更大功夫,關鍵核心技術已經成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抬高貿易戰要價、遏制中國發展的“殺手锏”,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對于優化資源配置、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創新效能有著重要的作用。構建和完善科技評價體系應該把這3個要素作為重要指標。
反過來,綜合運用科技評價的指標數據,也能總結和歸納出學科發展的一些趨勢和特征,并促進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從而產生高質量的科技供給。
科技評價體系應有利于科技人才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人才是科技創新活動中最根本的決定性因素,構建和完善科技評價體系一定要有利于各類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有利于營造培育人才成長的土壤和環境。
“青年是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創新的未來。”青年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強國的生力軍。青年人的特點是思維活躍、創造力強,但是也存在科技成果“底子薄”、情緒容易急躁、眼高手低及韌勁不足。
在對青年科技工作者進行科技評價時,要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他們把個人夢想主動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中;
要把他們的科技創新熱情和活力激發出來,評價時不偏重已有科技成果和榮譽,而把重心放在創新能力和創新潛力的考察上;
要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包括實事求是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意志、崇德向善的品格、嚴謹細致的作風等;
要甘為人梯多為青年科技工作者鋪路搭橋,搭建展示才華、建功立業的寬廣舞臺,讓他們有機會參與更高級別的項目。
科技評價體系應有利于弘揚科學家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的大背景下,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中國科學家精神,對新時代我國科技創新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以錢學森、鄧稼先、郭永懷等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到新時代以黃大年、南仁東等為代表的新一代科學家,都是中國科學家精神的鑄就者、踐行者和發揚者。
構建和完善科技評價體系,要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守初心、熱忱奉獻,開拓創新、勇攀高峰。
03 完善科技評價體系的幾點建議
科學管理科技評價專家
1)選取合適的評價專家。
管理機構在建立專家庫時,應合理制定入庫標準和遴選規范,真正把活躍在科研一線、真懂此行、有評價能力、聲譽良好的“真”專家識別出來、遴選出來。
在具體評價過程中,有些環節可能需要背靠背評審,管理機還應對選出的評價專家名單做好信息化條件下的保密管理。
2)規范評價專家行為。
管理機構應建立健全評價專家的信用評價制度、回避制度和“黑名單”制度等;
還應定期對專家信用進行反評價,出現問題的,應追究責任,從制度上避免一些品德不好的專家影響科技評價的公正性,以凈化評價環境。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作用。
制定合理的評價標準
評價標準作為科技評價的規則和尺子,要能夠客觀、真實、準確地反映出不同被評價對象的真實情況。
1)注意評價標準的多元性。
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科門類特點,應堅持目標導向、分類實施,制定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完善分類評價指標體系。
比如,對基礎理論與前沿技術研究領域,代表作、高質量的論文很重要,尤其是國際同行專家的正面引用和評價是考察其質量的主要因素;
對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領域,重點考察所產生的發明專利的影響力和應用價值,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服務人民群眾的效果等因素。
2)注意評價標準的全面性。
科技活動是立體的、生動的,科技評價應制定全面、多維、動態的標準。不能單以論文、專利、資金數量等個別片面指標下結論,這方面的教訓有很多。
也不能以靜態的眼光憑主觀經驗審視科技活動,因為從科學發展的歷史來看,那些最原創的科學思想往往標新立異、不同凡響,不一定能立刻得到大部分科學家的認可。為了使評價標準更全面,還可以引入并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新方法。
3)注意評價標準的連續性。
科技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科技工作者往往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有的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方能磨一劍。科技評價作為科技活動的風向標,其評價標準不宜“朝令夕改”、隨意變動,需保持相對的連續性和一致性,使科技工作者能夠心無旁騖、安心專心做研究,有這樣的定力,我國的科技創新才有可能迎來更大的可持續發展。
營造良好的科學評價環境
1)政府和管理機構層面。
加強與科技評價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的建立,從根本上保證科技評價體系的科學、規范和高效。
2)科技評價參與主體層面。
在評價專家、被評價者間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形成人人守規則、人人都盡責的良好風氣,堅決杜絕浮夸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確保科技評價風清氣正;
組織者應利用互聯網等手段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在合適的范圍內適度公開,使得科技評價的過程和結果公平公正,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3)社會和公眾層面。
促進形成人人熱愛科學、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的良好氛圍,鼓勵媒體和公眾積極參與科技評價活動,對科技成果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地報道和傳播,切忌隨意拔高、過分夸大其作用、效果和意義。
有的媒體喜歡使用“雷人”的標題報道科技成果以吸引眼球、誤導公眾,有的科技人員剛做了一點工作就開始自我吹捧、沽名釣譽,有的科技成果取得一點突破就被吹捧為“國際首創”“填補空白”等,這種有違科學精神的做法是萬萬要不得,必須加以改正。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們相信,完善的科技評價體系,必將使科學精神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必將引領我國科技事業創新發展,也必將激勵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來源:科技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