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已過,大暑將至,全國開啟三伏天模式。每年的這個時候,全國各地,尤其是南方沿海城市都要經歷一場汛期之苦。面對無情的激流,即使是專業的救援人員也難免受傷,這隨時有可能變成一次威脅生命的任務。
為了拯救和保護生命財產,消防戰士們努力提高自身的救援能力,蓬勃發展的新型技術也成為了救援人員的良好幫手。如果汛情可以預測,那么更多的生命將能延續,更多的財產將得到保護。AI技術正肩負著這樣的使命,為保護生命的熱度默默奉獻。
“城市大腦”為防汛預警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降水升級為澇災之前,各地水利部門會對江河湖泊水位,城市橋梁、廣場、馬路等易積水區域進行實時監測,防止內澇發生。
在積水監測方面,無處不在的攝像頭無時無刻不在默默“觀察”,AI算法在暗中“摩拳擦掌”隨時準備一顯身手。
日前,阿里云城市大腦上線了城市積水預警功能,已在海口市率先上線。目前,海口市在43個容易積水的地方設置了道路感知系統和攝像頭監測。當道路積水超過警戒高度,感知設備會自動發出預警信號。作為城市的智能中樞,城市大腦收到預警信息再通過高德APP為市民提供道路積水預警信息服務。
作為汛情高發地區,浙江從今年3月開始研發“浙江安全碼”。“浙江安全碼”采用阿里云技術支持,它是服務于自然災害風險防范、應急救援的數字化平臺。浙江市民通過支付寶搜索“浙江安全碼”小程序,就能領取自己的安全碼。一旦出現臺風洪水等災害,特定地區應轉移群眾的安全碼變為紅色,意味著必須立刻轉移;還可以掃安全碼進入避災安置場所,申領救援物資等。
人工智能產品開發商明略科技的內部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了一個自帶大喇叭的攝像頭,它可以鋪設在危險水域,當有人員或車輛靠近時,可以進行高分貝警示;若人員或車輛未及時離開,工作人員還可以進行遠程喊話勸阻。據介紹,這款攝像頭采用了深度學習算法,可以完成自動錄像、告警推送、遠程直播、喊話、對講、回放一系列流程,并且可以經受住惡劣天氣環境的考驗。
智慧水利服務商慧圖科技旗下的人工智能Top AI平臺已經在北京展開應用。慧圖科技市場部經理姜雷松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主汛期時,安裝了監測攝像頭的城市橋梁會捕捉下水位信息,再通過AI算法判斷從無涉水、輕微涉水、中度積水到重度積水的水位深度,不同地形情況判定,以及人、車涉水的情況,水利部門調度中心的操作人員通過監測平臺報警再進行下一步動作。
“傳統方式是人盯著各個觀察點來判斷。”姜雷松指出,“遇到突發強降雨或降雨范圍廣的情況,人員盯守的方式存在漏報、遲報的風險,不利于控制積水事件發展。”姜雷松向記者介紹,Top AI基于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將積滯水識別算法融合入視頻監控系統,讓系統自動判定積水場景,有效提高積水發現能力,從而減少人為干預,讓城市科學防汛更進一步。
智能機器人奔波于防汛一線
防疫期間,智能機器人在隔離病房間不停奔波,為患者配送藥物,有效降低了接觸可能帶來的傳染風險。現在正值防汛的嚴峻時期,智能機器人再次扛起重擔,在前線和后方為“汛情攻堅戰”提供技術支撐。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各地消防部門已經將各類智能設備應用到了救援工作中。比如北京消防就引入了水上水下機器人、無人機等智能裝備,可以實現遠程操控營救被困人員、水情探測、救生圈投遞等工作。
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副總隊長王仕國近日在參加新聞電視節目時帶來了一款水上救援機器人。它本質上是一個“智能救生圈”,可以通過在岸邊遠程操控,推進到救援人員難以到達的水域,一方面為救援工作紓困,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救援風險。節目中還展示了一款水下機器人,可以執行聲納探測、音視頻錄制傳輸、照明等救援偵查任務。對于消防救援部門來說,科技手段與救援工作融合,可以提高救援人員的安全性,提高救援效率。一線有機器人沖鋒陷陣,后方有“同伴”竭誠服務。
姜雷松向記者介紹了一款為水利部門服務的智能機器人,它搭載了AI助手,通過智能語音交互、圖像識別、自然語音處理結合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對防汛業務(預警、氣象、雨水情)、通知公告、防汛指揮(防汛預案、防汛責任人)和水利知識等信息進行輪播,同時具備網絡視頻電話、投屏顯示(電視、LED大屏)、預警燈光提示等功能。慧圖科技稱之為“水利信息化的智慧大腦”,是水利業務工作人員的貼心秘書和智能助手。
AI賦能汛情預測
在汛情預測方面,AI算法也貢獻了一份力量。
近日,阿里云智能數字政府事業部總裁許詩軍對外表示,阿里云城市大腦的城市汛情AI預測模型正在緊急內測中。記者從阿里云處了解到,阿里云城市大腦的城市汛情AI預測模型,是基于對各類物聯網監測信息的實時接入,通過歷史數據及物聯網感知系統對高風險災害點位、受災點位進行災情實時研判分析,對災害發展趨勢、潛在災害點位等防汛內容進行態勢分析,可以實現內澇的監測預測以及各地區氣象、水情、內澇、地質災害的實時監測;并通過AI模型預測內澇點發生位置、發生概率、發生時間等等,針對預測可能發生的易澇點、時間等影響結果來提前發布預警。
水利部水文水資源監測預報中心副主任劉志雨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水利部收齊全國12萬個報汛站的雨水情信息僅需10分鐘至15分鐘,一次洪水作業預報時間只需幾十分鐘。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中小河流預警預報上得到有效應用,顯著提升了我國洪水預報能力。
姜雷松認為,AI技術應用于防汛工作的發展前景很廣闊,理想狀態下,人只需負責數據的核對和調度,其他的工作由AI技術進行處理,可以大大減輕人的工作壓力。“只是現在還處在AI技術在行業內落地的初期,離使用者的預期還有一定的差距,精度還有待提高。但確確實實能夠幫助使用者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工作效率。”姜雷松說道。
來源:中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