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業態,開拓經濟新藍海
疫情防控期間,從新業態的涌現到新消費的擴展,從新就業的創造到數字化的發展,中國經濟出現了一系列積極的新特點、新趨勢、新機遇。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評論,探討中國經濟的新變化。
更便利的智能交互應用,更廣泛的新型消費場景,更優化的商業服務模式,讓培育經濟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成為可能
無論是從無到有的創新,還是從有到優的升級,把難點變成高質量發展的支點,將危機化為轉型升級的契機,新業態新模式大有可為
不久前的端午假期,新消費新業態成為一大亮點。在上海黃浦,一家老字號餐飲品牌根據線上線下的訂單需求生產粽子380多萬只,較去年產量翻番;在湖北秭歸,202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云上”揭幕;在浙江湖州,當地嘗試用文旅直播帶游客暢游古鎮……紅紅火火的新業態新模式,不僅催生了傳統佳節的新風尚,而且拓寬了消費市場的新空間、創造了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對經濟造成沖擊,但完全可以危中尋機、化危為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壯大起來”。疫情防控期間,從線上課堂到虛擬會議,從智能制造到無接觸餐廳,當傳統行業插上信息化的羽翼,當發展列車駛入數字化的軌道,就能把被抑制的消費需求釋放出來,創造經濟增長的更多可能性。
歷史經驗和現實都表明,危機中往往孕育著新機,變局中也可以開啟新局。對消費者來說,新業態意味著別具一格的新體驗;對企業而言,新模式打開了一片廣闊的藍海。直播帶貨悄然走紅,不僅給消費者帶去實惠和便利,而且盤活了萬億級農村消費市場;在線教育迎來風口,在校師生增添了正常教學的渠道,優質教育資源也得以向更大范圍輻射;文旅活動融合發展,既能在線下滿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也可以通過線上“云游”極大拓展獲客空間。更便利的智能交互應用,更廣泛的新型消費場景,更優化的商業服務模式,讓培育經濟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成為可能。
更進一步看,新業態新模式的茁壯成長,既是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應對之舉,也是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作為。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新應用快速發展,為新業態新模式的勃發進行賦能。另一方面,從購物到服務,從生產到銷售,各行各業加速“上線”“上云”,傳統生產組織模式和產業供應鏈、價值鏈不斷重構。可以說,無論是從無到有的創新,還是從有到優的升級,把難點變成高質量發展的支點,將危機化為轉型升級的契機,新業態新模式大有可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業態雖是后來者,但依法規范不要姍姍來遲,要及時跟上研究,把法律短板及時補齊,在變化中不斷完善。應該說,任何新事物從誕生到成熟都需要經歷一個過程,“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的原則需要貫徹始終。這啟示我們,面對發展快速、創新活躍、應用廣泛的新業態,要在強化公共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數字化時代知識產權保護、構建公平公正營商環境等方面下大力氣,為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創造充足空間;同時,發現雜亂無序、違法亂紀、突破底線的新問題,也要堅守安全和質量紅線,不斷創新監管模式,對出現的問題及時引導或者處置,促進新業態新模式規范健康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電商網購、在線服務等新業態在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要繼續出臺支持政策,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新技術層出不窮,新業態風起云涌,新模式激蕩澎湃,這是中國經濟強勢回暖的寫照,也將匯聚起強大動力,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實現高質量發展。
新消費,提供增長新支撐
不斷涌現的線上新型消費正有效促進消費回補、潛力釋放,激活了大量潛在的市場機遇,成為擴大內需、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的重要抓手
線上新型消費方興未艾,是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成熟的數字化信息技術、健全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共同作用的結果
直播帶貨、網上下單、門店到家、社區團購……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消費受阻,線上新型消費迅速補位,成為消費市場上一抹亮色。剛剛過去的“618”購物節,各大電商平臺銷售額頻頻刷新紀錄。今年前5個月,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1.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4.3%。隨著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創新,線上線下同頻共振、融合發展,新消費的澎湃活力正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要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在擴大內需中,促進消費是一個重要內容。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消費總量仍在提升、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可以說,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拉動力,消費已成為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疫情防控期間,一些消費被抑制,但消費需求并沒有消失,不斷涌現的線上新型消費正有效促進消費回補、潛力釋放,激活了大量潛在的市場機遇,成為擴大內需、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的重要抓手。
新消費助力消費升級。當前,消費升級態勢明顯,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疫情防控期間,生鮮電商、門店到家等新業態迅猛發展,拓展了消費場景,讓消費者在家也能便捷購物,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以直播帶貨、社群團購等為代表的新消費模式則帶來全新消費體驗,手機在消費者與商家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消費不再局限于購買行為,更兼具社交、互動、休閑等附加功能。線上新型消費的崛起,讓全球各地的優質商品依靠網絡飛入尋常百姓家,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消費帶動市場下沉。受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制約,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是長期困擾流通業的難題,而電商等新消費模式的興起正帶來新變化。疫情防控期間,傳統線下流通渠道不暢,許多地方的農產品存在滯銷現象,數字技術賦能下的新電商平臺可以快速整合生產、物流、銷售等全鏈路資源,打通農村和城市間的產銷對接通道,讓曾經進城難的農產品迅速流通起來。農村電商的持續發展將推動市場下沉,挖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縱深和腹地,同時還將促進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進鄉村振興。
新消費暢通經濟循環。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是一個完整的社會生產過程,只有消費活力旺,整個社會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需求側的轉型升級將促進供給側提質增效,借助電商平臺的技術優勢和市場規模,新消費可以更高效地匹配供需雙方,挖掘各地產業集群優勢,幫助相關企業迅速恢復生產,進而激活全產業鏈,形成正向反饋,實現供需兩旺的良性循環。比如,很多廠家根據電商提供的消費數據來優化生產,甚至針對特定需求進行定制化生產、柔性生產,創造了全新的商業模式。
線上新型消費方興未艾,是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成熟的數字化信息技術、健全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共同作用的結果。當然,把在疫情防控期間催生的新型消費培育壯大起來,還需妥善加以引導、幫扶,在監管上秉承包容審慎原則,在財政、稅收等政策上給予支持,不斷完善適應物流覆蓋網絡和基礎設施建設,助力新消費蓬勃發展。抓住線上新型消費的發展契機,充分釋放內需潛力,必將推動我國經濟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新就業,滿足職業新需求
新職業不是憑空而生,而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不斷培育與壯大后的自然顯現
新職業、新就業不僅新在工作種類、工作內容,更新在工作方式、工作關系,加強鼓勵和引導,才能讓新就業更好發揮穩就業的支撐作用
近期,人社部擬對職業工種進行調整,增加互聯網營銷師等10個新職業和直播銷售員等8個新工種。今年3月,呼吸治療師、網約配送員等第二批16個新職業正式公布后,也迎來好評如潮。新職業、新就業,引發廣泛關注。
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新就業折射了中國經濟活力與韌性,也帶來了生機與希望。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這個來之不易的降幅說明,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但我國就業形勢仍保持總體平穩。這背后,有著新職業開拓就業新空間的助力。就業是民生之本。無論是做好“六穩”工作,還是落實“六保”任務,就業都排在首位,穩就業、保就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在傳統行業受到疫情沖擊的背景下,新職業、新就業提供了就業崗位新的增量,有利于彌補空白、穩定就業市場。
新業態催生新職業,新職業帶動新就業。要看到,新職業不是憑空而生,而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不斷培育與壯大后的自然顯現。盡管國際疫情持續蔓延、海外需求下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在加大,但伴隨技術革新與需求升級而生的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仍在不斷涌現,有關工程技術工作、現代服務業領域中各大垂直業態所需的新職業也在逐步誕生。尤其是在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以在線教育、直播帶貨、生鮮電商、互聯網醫療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獲得蓬勃發展,衍生出眾多新職業,行業內的企業招聘需求也逆勢上揚。以直播電商為例,除了后端的技術運維,僅在前端,就有網絡主播、主播經紀人、場景包裝師、直播講師、直播編輯、選品師等新崗位在不斷涌現。
不少新職業雖然“年齡小”,但需求大、分工細、專業度高,對于解決就業問題很有助益。新職業不僅意味著不同于以往的工作體驗,還意味著更廣闊的就業空間、更多元的職業轉型機會,尤其是為大學生等重點就業人群提供了新選擇。有報告顯示,今年1月1日到6月15日,直播行業的招聘需求同比上漲大約134.5%。無論是生產制造和建筑領域技術革新催生的新職業,還是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孕育出的新職業,抑或大量健康照護服務需求派生出的新職業,都有廣闊的就業前景。
新職業、新就業具有很多新特點。由于新就業大多與數字經濟有關,因此“數字化生存”的特點鮮明,能夠突破時間、地域的限制。憑借在線會議、協同生產、遠程辦公等數字技術,身處天南地北的員工們,借助數字化生產工具,一樣也能完成往日聚在同一棟寫字樓合作達成的項目。同時,就業形式、雇傭關系也在衍生出新的形態,非全職的靈活就業、零工經濟屬性凸顯,基于合作的關系成為就業新形態。無論是外賣送餐員、代駕、網約車司機,還是平臺主播、短視頻作者、企業共享員工,這些新職業崗位都有任務碎片化、工作彈性化的特點,這給了從業者更多利用空閑、零散時間從事兼職工作的機會。可以說,新職業、新就業不僅新在工作種類、工作內容,更新在工作方式、工作關系,把握新職業、新就業的這些新特點,加強鼓勵和引導,才能保障就業權益,讓新生事物健康成長,讓新就業更好發揮穩就業的支撐作用。
從基本面來說,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從政策面上,各地區各部門正在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一系列援企穩崗政策紛至沓來。隨著傳統行業就業趨于穩定、優化存量,新職業、新就業不斷興起、創造增量,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創造充足的就業崗位,保持就業局勢總體穩定。
數字化,激揚發展新優勢
數字經濟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將加快發展步伐,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引擎,助力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因應科技革命,不斷填補技術空白,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一定能實現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的良好互動和雙向賦能,打開經濟增長的更廣闊空間
近2.6萬家海內外企業參展,180萬件商品在線,數萬個直播間24小時開播……不久前,第127屆廣交會落下帷幕。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此次廣交會整體移到“云端”,“云開幕”“云巡展”“云帶貨”等活動廣泛應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及5G技術,成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一次集中展示。
數字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引擎。在疫情防控期間,無論是大數據在追蹤疫情傳播中的應用,還是無人機測量體溫等新科技的出現,抑或是線上辦公、線上娛樂等新產業、新模式的生長,數字經濟展現出巨大的生機活力。事實上,數字化趨勢早已存在,疫情防控只是加速了數字時代的到來。據測算,我國數字經濟總量的GDP占比超過1/3,就業崗位占就業人數約1/4,數字經濟對我國經濟的帶動引領作用持續增強。可以預期,數字經濟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將加快發展步伐,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引擎,助力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期間指出,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這兩個方面,其實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方向。從產業數字化而言,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為實體經濟、傳統產業賦能,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是實現中國產業升級、發展方式轉變的新路徑。在生產車間,工業互聯網使得生產線變得更“聰明”、更高效;在研究機構,數字孿生技術可以在虛擬空間完成仿真實驗;在更多的應用場景,從商務洽談搬到線上,到直播帶貨促進消費,再到智能物流實現提質增效,數字技術協助各行各業改造業務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可以說,數字化將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催化劑”,把我國的產業優勢延伸到數字時代。
從數字產業化而言,就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用好數據這個新的生產要素,推動數字經濟、數字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現在,中國網民規模已超過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64.5%,這為數字經濟發展奠定了超大規模的市場基礎。近日,重慶啟動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深圳擬重點扶持12個數字經濟產業,杭州宣布實施“強化數字賦能、推進‘六新’發展”行動,說明發展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共識,將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駛入“快車道”,將技術優勢、規模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推進5G建設,可以實現數據傳輸的高速度、低時延;建設數據中心,可以更好實現數據的存儲和處理……新基建步伐不斷加快,將為數字經濟發展搭建更廣闊舞臺。同時,新基建兼有新興產業和公共產品的特性,不僅能帶動本行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還能強化對生產、流通、分配等環節的改造,對經濟發展的各個行業、各個領域進行數字賦能,為產業轉型發展形成長期支撐。現在,各級政府將5G、云計算等列入2020年投資計劃,將推動中國在新基建上邁出堅實步伐,以新基建的建設提升數字經濟發展的速度。
人類歷史的每一次挫折都孕育著進步的可能。2003年,非典疫情推動電子商務等數字產業開始起步;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則會推動數字經濟站上新臺階。因應科技革命,不斷填補技術空白,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一定能實現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的良好互動和雙向賦能,打開經濟增長的更廣闊空間。
智能化,釋放發展新動能
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融合發展,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才能進一步加速“制造”向“智造”的轉變
發揮智能科技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的“化學反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交匯,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當前,智能化浪潮由線上向線下奔涌,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5G技術等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加快融合。從智能化改造,到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再到建設數字化車間、無人工廠、智能工廠等,智能制造成為傳統制造行業轉型升級的破題之舉,不少地方已展開一系列的實際行動。
加快推進智能制造,是制造業升級的必然路徑,也是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的有效途徑。不久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強調,“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快制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指出,“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這反映出,智能制造正日益成為未來制造業發展的重大趨勢和核心內容,對推動工業向中高端邁進具有重要作用。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融合發展,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才能進一步加速推動“制造”向“智造”的轉變。
當前,數字技術開始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延伸,正在重新定義生產鏈條,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制造呼之欲出。在數字化車間,生產鏈條的各個環節進行積極的交互、協作與賦能,提高生產效率;在智能化生產線上,產業工人與工業機器人并肩工作,形成了人機協同的共生生態;而通過3D打印這一變革性技術,零部件可以按個性化定制的形狀打印出來……軟件更加智能,機器人更加靈巧,生產線更加“聰明”,網絡服務更加便捷,生產方式不斷優化,上下游資源加速整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交匯,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智能制造重在發揮智能科技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的“化學反應”。工業互聯網作為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內容,可通過實現人、機、物的全面互聯,打通從研發到市場的全價值鏈。尤其是實現智能制造過程中,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融入先進制造技術后,可實現從產品設計到生產調度、故障診斷等各個環節的智能化驅動,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時實現個性化、定制化的生產制造,從而提升產品的科技溢價。山東青島的一份調查顯示,智能化改造后,企業的平均生產效率提升20%以上、運營成本降低20%左右、產品研制周期縮短35%左右;江蘇常州的一項抽樣調查也顯示,當地企業智能化改造后,智能車間產值提高約70%,單位產值成本下降約20%。而智能化的全面深入,還會催生數字制造、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智能化的意義不僅在于優化生產和供給,更在于能夠借助大數據與算法成功實現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對接,從而實現個性化定制和流水線生產的有機結合。一些老字號品牌通過消費端數據分析,制造出更適合年輕人偏好的產品,能讓老品牌獲得新生。一些制衣企業利用大數據技術,存儲了個性化定制西裝的所有信息,包括衣服每個部位的尺碼、選擇的材料、縫制時需要的工藝等,使得一條生產線上可以生產款式、面料、風格、尺寸等細節各不相同的西裝。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分析,可以把線上消費端數據和線下生產端數據打通,運用消費端的大數據逆向優化生產端的產品制造,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路徑。
隨著新基建的加快推進,智能制造迎來了更好的發展良機。5G基站以每周1萬多個的數量增長,多家龍頭企業搭建的工業互聯網幫助中小企業加入智能化大軍……通過政府、企業等各方形成合力,持續深入推進智能制造,將會讓更多的制造企業受益,并為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釋放更多新動能。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