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信息化在疫情防控、助力復工復產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云經濟等線上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在線政務服務為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提供了有力支撐,“城市大腦”應用加速賦能城市治理,個人信息保護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預計下半年,疫情影響短期內難以消失,信息化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數字“新基建”將加速區域布局,打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生態服務體系、構建安全穩定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都將提速,網絡扶貧將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新模式、新場景也將加速涌現,“大數據+網格化”的基層治理模式會加快形成。
01 上半年情況綜述
(一)新技術為“戰疫”提速,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加快應用步伐
一是5G網絡依托超高速率、超低時延和超高密度等能力助力快速化戰“疫”。5G網絡為應急指揮、交通樞紐和醫院管理等領域提供通信保障,在遠程指揮、遠程會診、大數據管理、防疫機器人、紅外線測溫儀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電信運營商在武漢火神山、雷神山以及北京小湯山醫院等地,開展了5G覆蓋工程和直播通道建設。杭州、武漢和荊門開展了三地5G遠程診療,共同探討救治方案。二是大數據技術依托數據建模與分析能力助力管理決策效率提升。通過大數據技術開展疫情分布和發展趨勢分析,保障防疫重點區域和人群管控工作精細化;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用戶信息,幫助企業繪制“客戶畫像”,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例如,工業和信息化部推出通信大數據行程卡服務,為公眾提供前14天的到達地市信息查詢;微眾銀行、浦發銀行等探索開展大數據征信實踐,快速預測企業還款能力。三是人工智能技術依托算法優勢和平臺能力助力生產經營效率提升,促進了檢測手段和設備設施智能化。例如,百度、曠世、商湯等企業推出了基于“圖像識別+紅外熱成像”的AI測溫系統,可提供快速鑒別服務。工業機器人、物流機器人、自動無人消毒車、巡航宣傳無人機等設備加速了普及應用和推廣。
(二)產業數字化轉型加速從“被動”向“主動”轉變
2020年上半年,我國制造業遭受巨大沖擊,一季度增加值同比下降10.2% ,不少企業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企業紛紛擁抱數字化轉型,主動尋求“數字突圍”。
一是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資源供需對接和優化配置。海爾、用友、航天云網等龍頭企業發揮自建工業互聯網平臺優勢,精準對接供給側與需求側的數據信息,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信息交互、物資調配、業務協作。二是通過智能制造實現企業高效轉產、“不碰面生產”。一些企業依托柔性化生產能力和數字化基礎支撐,快速實現產能轉換,探索形成“人員間無接觸”等新生產方式。例如,富士康、海爾、贏合科技等企業發揮其在自動化設備制造、新工藝研發,以及個性化定制等方面的優勢,快速實現醫療物資的批量化生產。寶山基地的冷軋熱鍍鋅智能車間利用遠程運維技術,打造了24小時運轉卻不需多人值守的“黑燈工廠”。三是通過上平臺、用平臺幫助中小企業降低成本、快速復工復產。一些中小企業借助互聯網平臺加快技術、產能與訂單互聯共享,通過遠程辦公、協同制造、電子商務等方式,快速提升企業數字化生產管理水平,有效實現復工復產。比如,豬八戒網推出“免見面”外包服務系統,整合企業大數據查詢、健康體檢、真人管家等增值服務,幫助中小企業實現服務采購全流程線上化。
(三)線上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成為經濟發展新亮點
2020年上半年,“宅經濟”、“云經濟”、“無人經濟”和“直播帶貨”等線上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按下“快進鍵”,觸發了新場景新應用,創造了新契機和新增長點。
一是以在線教育為代表的“宅經濟”大放異彩。在線教育、到家服務、生鮮電商、餐飲外賣和在線娛樂等“宅經濟”新模式備受青睞。調研表明,截至3月,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到4.23億 ;生鮮到家服務同比增長率達到200%以上 ;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3.98億 。二是以云辦公為代表的“云經濟”迎來爆發式增長。云辦公、云醫療、云游戲、云健身、云逛街和云招聘等“云經濟”,激發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據統計,2月3日,釘釘有2.88億活躍用戶和超1000萬家企業,企業微信有6000萬活躍用戶和超250萬家企業,華為云Welink新開戶企業數1.7萬 。調查顯示,有超60%的消費者使用了“云逛街”模式,并表示疫情后仍會沿用該模式 。三是以無人新零售為代表的“無人經濟”備受關注。以無人新零售、無人機、無人車、無人物流、無人銀行、無人工廠等為代表的無人經濟迅猛發展。據統計,1-5月,我國新增成立無人零售相關企業1827家,新增無人機相關企業3342家 。四是直播帶貨成為電商發展新引擎。利用“手機+主播+貨品”讓貨品走出去,讓消費者走進來的“直播帶貨”模式,成為激活電商流量的重要觸點。例如,湖北推出“市長帶你看湖北”直播活動,當日直播帶貨銷售額達1793萬元 。
(四)在線政務服務支撐和防疫復工“兩不誤”
2020年上半年,各地各部門匯聚資本、技術、人才、物資、信息等要素,創新在線政務服務模式,助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雙勝利。
一是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為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了有效支撐。通過推出“防疫健康信息碼”、建立健康通行碼跨省份互認機制,設立“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服務專欄”、上線復工復產防疫服務專題快應用等方式,在疫情聯防聯控和企業復工復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數據顯示,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已接入40余個國務院部門、32個地方政府,覆蓋證照、教育、助殘、民政等多領域服務 。二是“掌上辦”、“指尖辦”助力政務服務“不打烊”。各地各部門通過整合政務APP、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微博賬號等,打造“全流程、一體化”的“掌上服務大廳”,為企業和群眾提供7×24不間斷政務服務。例如,廣東的“粵省事”APP、上海的“隨申辦”小程序、天津政務服務官方微博、“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微信小程序、人社部政務微信公眾號等,都能高效滿足疫情期間民生保障和企業復工復產之需。
(五)“城市大腦”應用加速賦能城市治理
2020年上半年,以“城市大腦”為代表的數字治理模式得到高效應用,在促進城市治理現代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基于神經感知和大數據對城市風險隱患進行全方位實時監測和預警。“城市大腦”對重點區域和人員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可確保對異常情況進行有效預防和及時處理。例如,杭州市利用“城市大腦”進行數據比對共享。二是基于數據資源整合和統籌調度,提高城市的應急指揮和處置效率。“城市大腦”通過對城市各類資源進行整合匯聚、統一調度,可實現跨部門應急協同聯動,提高應急指揮和處置效率。三是基于業務融合和模式創新推進民生服務“溫情化”。“城市大腦”推動系統、數據、業務交互融合,實現服務模式創新,提供“溫情化”民生服務。例如,海口市依托“城市大腦”為市民提供藥店查詢、在線問診、大貨車電子通行證自助等在線化便民服務。四是基于海量數據的深度挖掘支撐城市管理科學決策。杭州、海口、深圳、上海等地依托“城市大腦”,對多維度大數據進行關聯分析和價值挖掘,全面提升管理決策科學性。
(六)個人信息過度收集問題突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形勢嚴峻
2020年上半年,身份信息、位置信息、行動軌跡、住宿信息、健康狀況、交易信息、人臉信息等個人信息面臨較大的泄露風險。中央網信辦2月份發布《關于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利用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工作的通知》,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信息采集主體多而安全責任主體不明確。在疫情防控期間,派出所、街道辦、居委會、村委會、物業等組織均不同程度地收集了個人信息,但由于存儲和保護責任不明確、信息管控工作不到位等問題,致使個人信息存在泄漏隱患。二是個人信息存在過度收集現象。部分APP軟件提取個人通訊錄、地理位置等信息,社區、商場、辦公樓宇等特定場所登記出入人員身份證、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等信息,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個人信息的泄露風險。三是信息收集等多環節安全防護技術手段缺乏。村委會、街道、居委會、物業公司等基層組織在個人信息安全防護管理與技術手段方面基礎薄弱,個人信息采集、匯總、傳輸、披露等多個環節均有可能導致數據泄露、丟失、濫用。
02 下半年走勢判斷
(一)數字“新基建”將加速布局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各地、各部門紛紛制定和出臺落實政策,加大數字“新基建”投資力度,部署開工一批數字“新基建”項目。預計,2020年下半年,隨著國內疫情防控逐步有序到位和政策紅利充分釋放,以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為主的數字“新基建”將迎來發展窗口期。
一是5G網絡建設與應用將持續深化。5G網絡建設將加快推進,5G頻率支撐能力顯著提升,基站建設步伐加快,新增5G基站將超40萬個 ;5G產業鏈逐步做大做強,區域性產業集群逐步形成,重點產業鏈環節“補短板”取得突破性進展;5G在遠程醫療、智慧教育、工業互聯網、智慧旅游、超高清視頻和VR、AR、MR等行業中的應用普及將拓展深化,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融合發展新模式。二是數據中心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步伐將加快。融合性技術創新將驅動數據中心向高端化、綠色化發展,基礎設施向高密度、超大規模化方向演進;數字政府、產業數字化、數字孿生城市等應用場景需求不斷激發,牽引數據中心向服務化、定制化發展;內源性數據治理需求將成為推動數據中心建設效能提升的主要動力。三是人工智能開放平臺建設和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將向縱深推進。在“新基建”引領下,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建設持續推進,將為社會智能化發展提供人工智能算力支撐和算法服務;人工智能行業領軍企業、研究機構的引領示范作用將進一步發揮。電網、鐵路、公路、橋梁、供水系統、油氣管道等傳統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級步伐將大幅加快,為數字中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四是工業互聯網將加速在地方落地。在《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的指導下,工業互聯網將通過對人、機、物的全面互聯,驅動構建起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面連接的新型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將進一步賦能行業發展。企業將“自下而上”推動工業互聯網建設和推廣,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構建區域、行業、企業子平臺,聚焦協議轉換、邊緣計算、生產線數字孿生等平臺關鍵技術,形成更多更有價值的行業解決方案,推動工業互聯網在地方加速落地。
(二)構建數字化轉型生態將提速
企業數字化轉型涉及生產制造全過程、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深刻變革,單個企業很難憑借一己之力完成轉型,構建“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數字化生態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必然選擇。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4月份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提出要從能力扶持、金融普惠、搭建生態等多方面支持和鼓勵企業數字化轉型。5月,國家發改委聯合17個部門、100多家數字化龍頭企業共同啟動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旨在推動建立“政產學研用金服”的一體化數字化轉型生態服務體系。
預計2020年下半年,“政府部門-平臺企業-行業龍頭企業-行業協會-服務機構-中小微企業”聯合推進數字化轉型的格局將加快形成,基本構建成“方法科學、機制靈活、精準有效”的政策體系,面向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產品服務、要素保障、解決方案供給能力將持續提升,企業“不會轉”、“沒錢轉”、“不敢轉”的問題將得到有效緩解。大型制造企業、互聯網企業將在搭建數字化轉型服務平臺、豐富工具模型、數據運營等方面持續發力;產業聯盟、行業協會和科研機構等將不斷優化面向數字化轉型的政策咨詢、智力支持、標準制定、人才培訓等公共服務;金融機構將加緊探索新型融資新服務,構建企業信用監測、產能對接、大數據風控等服務體系,為數字化轉型提供資金支持。
(三)不確定因素增多,倒逼安全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加速構建
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瀕臨中斷,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顯著增多,我國部分重點行業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壓力日益加大,汽車、電子、機械、家電、機器人等行業上游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和關鍵設備面臨斷供風險,構建安全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迫在眉睫。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針對如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進行了專門研究。
預計2020年下半年,各地、各部門將圍繞健全和完善我國產業鏈和供應鏈,加緊部署 “補鏈”、“固鏈”、“強鏈”等系列行動,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完整性和競爭力。在“補鏈”方面,將圍繞高端產業發展中的短板和弱項,加大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力度,提高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的自主供給,突破瓶頸制約。在“固鏈”方面,將加速供應鏈要素數據化和數據要素供應鏈化,打造形成“研發+生產+供應鏈”的數字化產業鏈,加快形成產業互補、生產互補、供應互補的全產業鏈發展布局。在“強鏈”方面,將支持優勢企業在低成本創新、高效率制造、綜合集成、快速交付等方面形成核心競爭力,提高全球范圍內供應鏈協同和配置資源的能力。
(四)網絡扶貧將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強化扶貧舉措落實,確保剩余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鞏固脫貧成果。《2020年網絡扶貧工作要點》明確,到2020年底前要全面完成并鞏固提升網絡扶貧目標任務。《關于做好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的通知》支持貧困地區開展電商脫貧綜合示范,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網絡扶貧新模式。
預計2020年下半年,隨著《網絡扶貧行動計劃》、《2020年網絡扶貧工作要點》和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等政策措施的深入貫徹落實,網絡扶貧將取得顯著成效。網絡扶貧信息服務體系將基本建成,實現網絡覆蓋、信息覆蓋、服務覆蓋。寬帶網絡覆蓋90%以上的貧困村,電商服務將通達所有鄉鎮,快遞服務基本實現鄉鄉有網點,網絡教育、網絡文化、互聯網醫療、電子商務等為脫貧摘帽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各地“網絡扶貧”行動將加速向縱深發展,在信息惠民、網絡扶貧深度行、特殊貧困群體幫扶、貧困人口監測預警、協同扶貧、電商脫貧等方面,探索形成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新做法,為其他地區開展網絡扶貧提供參考和借鑒。
(五)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將涌現一批新模式、新場景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快公共數據資源相關政策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首次提出要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關于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提出要開展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試點。各地積極采取專項資金支持、開展政企數據融合應用試點等措施,推進公共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
預計2020年下半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各地各部門公共數據開發利用相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政府和社會互動的大數據采集形成和共享融通機制將基本建立,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逐步規范有序,企業登記、交通運輸、氣象等公共數據開放和數據資源有效流動的制度規范將逐步形成。在農業、工業、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資源交易等領域,將涌現出一批規范化數據開發利用場景。在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制度、技術支撐保障能力、業務管理和數據資源配置、數據安全管理等方面,試點地區將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新經驗。
(六)基層治理加速向“大數據+網格化”模式演進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關鍵防線。在此次疫情中,由于社區信息化基礎薄弱,信息采集、出入登記、通知傳達、體溫上報、疫情線索、人員排查、數據分析、后續跟蹤等工作多采用傳統手段,導致疫情防控效率較低,數據質量難以保證,這也更加凸顯出推進基層治理數字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2020年3月,民政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新冠肺炎疫情社區防控工作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指引》,要求各地推進社區防控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工作,形成立體式社區防控數據鏈路和閉環,為今后以數字化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奠定了基礎。
預計2020年下半年,各地將在強化街道和社區網格化、數字化治理能力上持續發力,將大數據的精準保障與網格化精細管理有機結合,健全網格內的人、地、物、事、組織等數據高效匯聚整合和橫向融通機制,優化社區數據采集、事件上報、分流處理、辦結反饋的閉環處理機制,加快推動基層治理從傳統的“被動式、應激式、經驗式”向基于基層數據分析的“主動化、常態化、科學化”轉變,探索形成一批以“廣覆蓋、全要素、高智能、大聯動”為特征、可復制可推廣的基層精細化治理模式。
來源:賽迪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