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全民戰“疫”、打通產業堵點、推動復工復產,數字經濟浪潮正在加速席卷中國。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已達1800多萬家,占我國企業總數90%以上,成為數字經濟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重要主體。
中國科協近日舉辦2020中小企業數字經濟全球論壇,在后疫情時代首次匯聚產學研智各界,聚焦數字經濟背景下中小企業發展困境與機遇,從技術、制度、實踐等不同角度探討中小企業數字化進程。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懷進鵬指出,過去十年,數字經濟改變的不僅是獲取信息的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思維方式和社會運轉方式也都發生了變化;未來十年,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將規模化應用,面對智能時代,中小企業要努力思考如何把握數字經濟轉型機遇。
積極培育數字經濟新生態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眾多中小企業在安全保障、用工、資金、供應鏈、物流等方面面臨嚴重困難,但“外賣+直播”“云導購”“云賣房”“云健身”等數字經濟新業態凸顯出強大韌性。數字經濟不僅賦能傳統經濟、傳統產業,同時也促進了產業生態共贏與創新創業。
7月14日,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指出,要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壯大實體經濟新動能。
積極培育數字經濟新生態,需要各方支持、協同努力。針對數字經濟監管和治理模式建立,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指出,數字經濟與傳統要素、傳統經濟屬性不同,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公共性和共享性,同時還需要市場適度競爭,這其中暗含矛盾。
“填補數字鴻溝、實現數字經濟治理的突破,不僅體現在技術與各種傳統經濟的融合與發展,更表現在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技術的可獲得性上。數字經濟的治理不像傳統治理一樣強調國家主導性,而是需要多維體系,特別需要在多元化視角下建立全球協同化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劉元春指出。
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士邁克爾·道林表示,未來數字經濟發展中,一定要建立國際標準,目前不少國家正在討論如何制定新的數字化國際標準。
“中小企業同樣需要密切關注這一標準。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必須尋求國際合作、面向全球市場、符合全球標準。” 邁克爾·道林說。
戰略先行促進數字化轉型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在過去的20年里被普遍提及,那么企業數字化轉型究竟包含哪些內容?專家認為,企業數字化轉型要戰略先行、戰略重視、戰術正確,才能有機會獲得數字化轉型紅利。
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結合自身實踐經驗指出,中小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必須要改變思考方式、行為方式和理念。他認為,數字化轉型最重要的是重塑企業模式,與合作伙伴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數字化轉型方案,形成核心競爭力。同時,找到合作伙伴提供相關服務,“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結合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指出,平臺企業在疫情期間發揮了巨大價值,它們發揮產業整合能力,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中小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時,可依據自身特點,以平臺企業為發展方向或與平臺企業形成合作。
邁克爾·道林表示,除了擁抱數字技術,中小企業還面臨如何吸引優秀數字人才的問題。
“人才培訓與數字化轉型是重大的機會和挑戰。人才是第一資源。在全球合作中,人才培訓和教育都是中小企業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在數字經濟背景下,中小企業要重點關注開放創新、人才培養與合作。”懷進鵬說。
加強數據共享共用
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數據產權、數據資產將賦能中小企業釋放內生新活力。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近期發布的研究報告《新冠肺炎:強調彌合數字鴻溝的必要性》表明,互聯網用戶已從16億增長到41億,互聯網普及率從23%增長到54%。數據已成為數字經濟最為核心的生產要素,也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石。
面對新的形勢,在加強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基礎上,需要充分激發數據潛力,打破數據孤島,以數據要素推動數字化轉型,加強數據共享共用。
微軟加速器北亞區CEO兼董事總經理周健提出,當今世界彌補數字鴻溝,關鍵一點是縮小中小企業在技術層面的差距。數字化轉型的另一方面是數據化融合。應積極推進數據服務于所有人,實現更為包容的發展,不讓任何人掉隊。
滴滴出行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葉杰平說:“釋放數據要素的原生動力,需要激發數據潛力,打破數據孤島,推動數據共享。而促進數據增值、數據開放,關鍵是要構建一個數字生態,形成政產學研用共同參與、優勢互補、多元發展的創新生態體系。”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