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灣畔,群賢畢至。8月10日~15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召開。圍繞“改革開放 創新引領——科技賦能 合作發展”主題,中國科協同山東省一道共話科技創新、共商合作共贏。
“要正確認識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國內國際形勢,深刻理解我國發展仍然處于戰略機遇期,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把握發展規律,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中國科協年會開幕式上的發言引起了在場聽眾的共鳴。
此次中國科協年會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特殊時刻召開,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懷進鵬表示,希望突顯科學共同體在價值共識、理念認同、多元聯結、跨界協同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廣泛凝聚科技創新力量,為全球科技治理和人類文明進步持續注入正能量。
賦能新舊動能轉換
今年6月,中國科協將青島市納入首批“科創中國”試點城市。萬鋼強調,要打造新時代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科技經濟深度融合,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科創中國”建設,以平臺筑生態、以試點推示范、以開放拓網絡、以人才強服務,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山東省正處于由轉型發展向創新發展加速邁進的關鍵時期,科技如何更好地賦能產業?
在中國科協年會開幕式的高端對話環節,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所長吳健表示,要推動前沿科技融入地方企業、地方經濟的發展,該所正與青島市共同建設大數據研發中心。
海爾集團首席技術官劉建國說:“在多年發展中海爾深切體會到,科技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和加速器。希望‘科創中國’能把應用場景、技術或者平臺賦能給更多企業。”
在促進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過程中,中國科協年會發揮高端智力資源集聚的優勢,集結40個院士項目簽約落戶山東省,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和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個領域。
集聚科技人才智慧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中國科協年會期間發布的《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2020)》表明,中國科技人力資源規模居世界首位,研發經費投入規模與美國的差距不斷縮小,但發達國家的科技創新實力和影響力仍具顯著優勢。如何才能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人才治理體系?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認為,當前中國雖然需要大量跟蹤型、攻關型創新人才,但同時也要培養頂尖型創新人才。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長穆榮平表示,當前我國應為人才創造發展機會,同時改革科技資助體系,建立全球化科技創新人才合作網絡和面向全球創新人才的榮譽制度等。“要從吸引人才向成就人才轉變,讓中國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人才成就個人發展夢想的家園。”穆榮平強調。
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國在未來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的重要保障。在中德科技合作論壇上,中德對話論壇德方主席、德國前聯邦教研部部長沙萬說:“我們要更重視中德青年學者交流,共建中德青年科學院,不斷開拓兩國合作新空間。”萬鋼表示,面向未來,應著力推動青年科技人員的交流合作。青年朋友們要共同攜手努力,共克時艱,推動中德科技合作上升到新的高度。
鏈接全球創新網絡
據了解,本屆中國科協年會吸引了12個國家、37個國際組織代表參會。中國科協年會已成為團結服務國內外科技同行,以科協之治支撐科技之治、服務中國之治、貢獻世界之治的重要平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凸顯了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意義。
沙萬說:“新冠肺炎疫情是時代的轉折點,它以一種特殊方式告訴我們,所有人彼此關聯。科學、文化和經濟領域的合作,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寶貴。‘危機’一詞預示著危中有機,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將危機轉化為機遇,這對于恢復經濟、重建社會極為重要。”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主席福田敏男在報告中表示,世界范圍內仍有許多挑戰,需要科技界拿出創新解決方案。福田敏男說,“科技進步是一項國際事業。技術的發展沒有國界,它要求我們在全球進行合作、協作,幫助人們更好地照顧他人,更好地照顧這個星球。”
在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需要積極地融入國際創新網絡。正如懷進鵬所說,“我們要堅定開源、開放、開拓,倡導包容文明,推進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的開放合作,以科技增進人類福祉,以全球科學共同體的努力共創美好未來。”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