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冷鏈”當下成了國內疫情的關鍵詞。據不完全統計,自7月以來,國內已有多起食品外包裝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事件,均與進口冷凍生鮮相關。如何檢測疑似冷凍食品來源的病毒傳播?冷凍食品安全應如何加強管控?本期分享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喬建永教授、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冷鏈物流委員會主任委員盧山等專家的觀點。
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還未過去,隨著大連等地進口海鮮產品相繼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樣本,冷鏈物流環節的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再次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在迅速堵住安全漏洞的同時,還必須把冷鏈物流看作一個復雜的網絡系統,用系統科學的思路去研究和解決以下三個問題:冷鏈物流產業目前面臨哪些主要問題和重大挑戰?如何保障冷鏈物流中的生鮮食品安全?當前的物聯網等新科技給冷鏈物流帶來了哪些創新發展機遇?這些問題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形勢下顯得更加迫切。
1、冷鏈物流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制冷技術起源于19世紀,經過長期的發展已日臻成熟。制冷技術在發展之初就結合了自動控制等技術,而現代冷鏈物流正朝著智能化、平臺化和精細化的方向發展。進入物聯網時代后,它將與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密不可分,相關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冷鏈物流產業整體的效率和質量。對標對表物聯網技術,當前制約我國冷鏈物流發展的信息科技問題集中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企業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且普遍偏低:我國冷鏈物流企業信息化水平兩極分化現象嚴重,順豐、京東等大型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早、系統設施較完備,但同時也有大量冷鏈物流企業信息化意識淡薄,裝備水平偏低。
人們通常認為冷鏈物流只是冷藏車運輸。實際上,冷鏈物流包含了從生產、檢測、存儲、運輸、配送、銷售到消費的所有環節,這些環節的參與主體眾多,關乎國計民生,涉及千家萬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傳統的技術手段無法進行實時信息整合、資源協調和風險預警,制約了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亟須通過信息技術對全產業鏈進行升級改造。
新興信息科技為冷鏈物流產業和每個參與主體從根本上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提供了可能。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貿易爭端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有先進科技和裝備,為我國冷鏈物流產業提檔升級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冷鏈物流面臨信息孤島困境:最早進入冷鏈物流領域的企業多為民營企業,為行業的發展和市場資源配置作出了難能可貴的貢獻。但不可避免地,參與企業各自為戰,操作規程、數據格式和標準規范各不相同。各企業即使有協作的需求和意愿,也會遇到技術上的屏障和壁壘。
目前冷鏈物流各環節的數據分散于監管部門或物流企業的內部,尚未實現有效整合,消費者難以獲取充分的產品信息,跨區域監管也面臨數據孤島困境,亟須國家層面建立統一的冷鏈物流監管服務平臺,面向公眾提供權威的產品信息查詢入口,面向企業和監管部門提供必要的數據共享交換服務。
監管的精準性、透明性有待提升:冷鏈物流監管需要覆蓋從生產到消費的全流程各個環節,對數據采集的實時性、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以及數據傳輸效率要求很高。當前,數據采集過程中還存在大量的手工采集方式,由于無法實施有效的監管,造成一定程度的瞞報、漏報、誤報等問題,難以實現全流程的精準管控,也造成生鮮產品信息不透明,對消費者和企業缺乏公平和公信力,不利于冷鏈行業的健康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暴露出物流網絡,特別是冷鏈物流網絡同通信網、互聯網、交通網、公安網等嚴重分治的問題,行業數據封閉割據的情況嚴重,難以綜合利用相關行業的大數據來精準追蹤病毒的歷史行蹤、圈定密切接觸主體和可能的受感染人群,以便及時做出應急處理響應。流行病調查基本上還是根據對患者的詢問調查來確定其歷史行蹤和密切接觸人員,但對于患者不認識的大部分接觸者,只能通過社交媒體來公布患者的既往活動場所,被動地提醒有關人員。這樣就給疫情防控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這就提醒我們,亟須建立全國一盤棋的信息網絡系統。
2.標準和法規體系尚待完善
目前,雖然已經出臺了大約300多項涉及冷鏈物流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但缺少針對冷鏈設施設備建設、溫度控制和操作規范等方面的統一標準。已有標準多為區域性、單品類商品的標準,即使是同類貨物在不同地區的標準也存在差異,尚未形成全國統一、品類齊全的冷鏈物流標準。已發布的標準中推薦性標準居多,強制性標準較少,有些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利用標準不完善的缺陷,影響公平競爭的環境。除了體系化的冷鏈物流標準,還應考慮適時出臺專門針對冷鏈物流的法律法規。
在標準和法規尚待健全的“空窗期”,由于標準體系的不完善和協調推進難度大、冷鏈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使得標準推行缺少必要的依托等原因,造成相關標準發布后推廣效果不理想。
監管手段和管理方式落后:冷鏈物流中的很多環節都是處于無人值守的狀態,只有確保各個環節可靠可控,才能保證冷鏈物流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在實踐中,落后的管理手段不僅造成管理效率和生產效率低下,甚至阻礙了流通的正常運行。由于信息技術應用不成體系,相關物流環節信息傳輸不暢,監管缺少有效抓手,導致產品在冷鏈運輸途中存在延誤和斷鏈現象。
我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和物流體系的發展總體較為滯后,且區域分布不均衡。冷鏈物流產業除了積極提升自身管理能力之外,亟須建設運力調配和產品供需信息系統,提高現有冷鏈物流系統的效率和利用率。
3.冷鏈物流產業信息化的發展路徑
結合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現狀,冷鏈物流行業應積極搶抓當前物聯網革命帶來的新機遇,按照構建網絡動力系統的思路,急用先行、平戰結合、標本兼治,分層打通相關行業的大數據壁壘,打造多網融合的冷鏈物流智能信息系統的基本框架;整合面向生產和應急管理的數據資源,建立多部門協同的物流生產和應急救援信息共享機制;科學融通物聯網、5G通信、定位導航、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研究制定我國新一代冷鏈物流生產和應急管理信息系統,以及相關標準體系。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倒逼多部門協同整合現有信息資源。原物流、快遞、交通、疾控、衛生、安監、公安等部門都具有相應的日常運行、應急管理設備和信息資源。對此,我們應本著全面盤點、入網建庫、系統整合、資源共享的原則,統籌開展現有資源整合設置與網絡整合統計備案一體化,打通“信息孤島”,為應急管理提供智能化的決策支持。
冷鏈物流管理只有融入多網融合的宏觀管理體系,通過大數據頂層設計規劃,整合跨行業、跨部門的數據,建立統一規范的應急管理數據字典,促進數據融合共享,才能切實提高冷鏈物流的數據處理效率。要迅速制定大數據開放政策,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推動應急公共數據開放利用,擴大數據共享范圍,提高行業數據融合應用。通過大數據分析,針對不同業務,實現精準化、智能化的冷鏈物流生產與應急管理。
當前,迫切需要提升兩個方面的技術能力:
一是基于5G通信和物聯網技術提升冷鏈物流信息采集傳輸能力。通過建設5G通信、定位導航和物聯網技術相融合的網絡系統,實現對路徑、環境、車輛和貨物監測數據的實時采集傳輸,為監管和溯源提供數據資源,為行業資源優化配置和企業高效運營提供基礎。
二是基于區塊鏈技術提升冷鏈物流產品溯源能力。冷鏈物流包含了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所有環節,參與的企業眾多,利用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點,將冷鏈產品的生產、檢測、存儲、運輸、配送、銷售等信息上鏈,解決各方的信任問題,并利用智能合約,自動完成上下游企業的交易,同時為消費者提供一個可靠的溯源平臺。
4.基于新科技的智能化高效管理
新科技的應用正在倒逼管理創新。當前,冷鏈物流生產與應急管理迫切需要提升三個方面的管理能力:
一是基于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冷鏈物流高效運營能力。通過開展移動式共享冷庫、智能倉儲、智能分揀、智能客服、智能配送系統建設,依托互聯網平臺整合冷鏈資源,動態匯聚冷庫地址、庫容、冷藏車輛、配送處理中心、支線干線等信息形成冷鏈物流信息網絡,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其與訂單信息、產品監測信息等進行深度的關聯分析,提供專業的移動式冷庫共享調取、運輸線路優化、訂單整合和多式聯運方案,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形成集產供銷為一體的智能化冷鏈物流體系,并最終打造以冷鏈物流為核心的生態體系,大幅提升冷鏈物流資源的利用率和社會效益。
二是基于大數據技術提升冷鏈物流監管與決策能力。將冷鏈物流全過程的智能監測數據,包括車輛位置及路徑信息、車牌號、車內溫度、車速油耗、產品重量、價格、質量檢測信息、視頻監控數據等適時傳入大數據平臺,實現數據的統一匯聚。深入分析冷鏈影響因子,明確影響因子與冷鏈安全間的關系,建立基于大數據的冷鏈安全風險預測預警模型,防范可能發生的斷鏈風險,為冷鏈物流行業和企業提供決策支持和經營參考。
三是基于多網融合提升冷鏈物流的信息處理與研判能力。毫無疑問,建立多網融合、生產和應急管理一體化的智能信息系統有一個過程,況且這一系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當前,我們應以疫情中緊急構建多部門協同機制為契機,迅速打通冷鏈物流與相關行業現有大數據壁壘,最為迫切的有三項工作:
第一項工作是建設國家級的用戶標識解析基礎設施服務系統。針對疫情防控,需要對用戶涉及的多個行業大數據進行整合,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用戶標識的不一致性和混亂,導致跨行業跨系統的信息無法進行有效融合處理。目前,重要的用戶身份標識是身份證號和手機號,但由于身份證號的敏感性,一般只用在特殊的應用場景(如實名購票、辦理手機號等);互聯網的大部分App主要還是以手機號綁定為主,但由于手機號的易變性和一人多號現象的存在,導致難以精準按手機號來進行用戶身份的標識,比如,人員、手機、車輛、設備和生產流水線缺少有效的關聯性標識。建設國家級的用戶標識解析基礎服務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
第二項工作是推動面向應急管理需求的行業大數據接口標準化服務。目前大數據服務的思路往往是將各部門輸出的各種數據匯集為一個大的數據庫,但這種模式在實際推進過程中面臨很大問題。一方面,大規模數據的集中存儲、訪問是一個越來越大的問題;另一方面,各個部門和行業具有數據的自我保護意識,這就阻礙了跨行業跨部門之間大數據的集成。實際上,管理工作中我們要的并不是數據的占有,而是一種大數據的服務能力。因此,只要制定相關行業應急數據標準接口,形成一種面向標準服務接口的按需服務、動態聚合的應急防控大數據服務體系,這一問題就可以獲得有效解決。
第三項工作是建設冷鏈物流突發緊急事件的智能應急防控服務系統。在上述兩項工作的基礎上,同步梳理物流,特別是冷鏈物流安全防控出現的各種問題,明確冷鏈物流突發緊急事件處理的基本需求,建設相應的智能防控服務系統。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