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南寧中關村通過集聚優質資源,完善創新生態,加強對創新企業的培育和服務,持續推進入駐企業成長壯大,為全面落實強首府戰略,助推南寧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招大引強醞釀超百億元產值
經過4年發展,南寧中關村載體布局由“一基地”發展為“一基地、一園區”。“一基地”即南寧·中關村創新示范基地,由南寧·中關村創新示范基地(明月湖區)和南寧·中關村創新示范基地(相思湖區)組成;“一園區”為南寧·中關村科技園。近日,在位于連疇路的南寧·中關村科技園一期建設現場,機器轟鳴、塔吊升降,施工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這個目前規劃范圍約7平方公里的園區將成為南寧乃至廣西電子信息工業的集聚區。
南寧中關村信息谷科技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招商總監尹志杰介紹:“今年以來,我們積極推進南寧·中關村科技園建設工作,截至6月底,科技園累計完成征地約5000畝,一期已完成80%區域的開發,累計完成投資約33億元,完成了‘三橫四縱’主要道路建設,引進產業項目17個,全部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營收(產值)300億元。二期已完成征地并啟動道路建設,今年計劃基礎設施投資10多億元。”
在南寧·中關村科技園一期廠區門口,豎立著“南寧·中關村科技園電子信息產業園”的招牌,這里可謂“藏龍臥虎”。產業園項目于2019年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百億產值項目,目前工業廠房入駐率達100%,先后引進了浪潮、世紀聯合、瑞聲科技、香港三潤等4個年產值達數十億元的重大工業項目。其中,浪潮、世紀聯合已于今年上半年竣工投產,瑞聲科技、香港三潤預計今年底竣工投產,4個項目全部達產后合計可實現產值約150億元。
科技成果產業化激發創新熱情
除招大引強外,南寧中關村還積極借鑒北京中關村創新發展的先進經驗,著力建平臺、育主體、優生態,充分發揮渠道優勢和品牌效應,實現科技創新成果在本土落地轉化。南寧·中關村科技園里落地了不少南寧·中關村創新示范基地入駐企業的產業化項目。
納安丹吉(中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于去年9月在南寧·中關村科技園落地兩條智能灌溉設備生產線,投產僅3個月產值就達2000萬元以上。該項目的落地讓基地入駐企業廣西捷佳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水肥一體化設備的生產實現了本地化,不僅降低了成本,還解決了國際物流造成的耗時長問題,以物美價優、發貨快等優勢廣受國內市場好評。
目前,廣西捷佳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灌溉系統已經服務國內外近60萬畝大型農場,在海外服務的項目累計達到近10萬畝。
科技成果順利實現產業化激發了南寧中關村入駐企業的創新熱情。目前,南寧中關村已經培育出一批具有本土科技創新基因的“創新之苗”和“創新之樹”,產業集聚的質量持續優化。廣西慧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為全國30個省份,超3000個基地和500萬畝土地提供智慧農業技術服務,企業研發“耘眼”基于大數據的人工智能產品用戶數今年翻了3倍。廣西圣堯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工業無人機“天璣II”落地生產投入市場,第一年就實現1470萬元營業收入;廣西藍合創訊數據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智慧環保及數據分析系統化產品投入使用,第一年營業額達到2000萬元……
創新生態系統精準服務企業成長
如果說產業化是激發企業創新的動力,那么南寧中關村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就是支持企業創新的沃土。
園區已經落地中關村協同創新投資基金南寧子基金等3只基金,總規模達314億元;通過南寧中關村提供的投融資平臺,廣西捷佳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累計獲得9500萬元融資,廣西慧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累計獲得4500萬元融資,南寧峰值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累計獲得4500萬元融資。截至目前,南寧·中關村創新示范基地內外企業通過南寧中關村平臺累計已經獲得3.5億元的融資。
此外,南寧中關村還從人才引進等方面完善創新生態系統,精準服務企業成長。
“我們入駐基地后,基地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幫助。現在我們和廣西大學達成了產學研合作,同時與華為等企業達成合作意向?!比f航星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偉任說,企業入駐南寧·中關村創新示范基地(相思湖區)后首先面臨的是科技人才短缺問題,在基地的幫助下這些問題迎刃而解。
截至目前,南寧中關村已經入駐武漢大學廣西節能環保研究院等8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廣西泰格瑞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入駐企業被認定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新型研發機構,廣西慧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獲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廳批準建設廣西農業互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引進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6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深度參與南寧市“邕江人才”計劃,共有13名高層次人才獲得南寧市認定并得到配套經費支持;與廣西3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累計培養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8000余名。
在一系列“組合拳”的扶持下,南寧中關村入駐企業呈現加速發展態勢。2020年上半年,南寧中關村企業整體營業收入達到26.5億元,綜合稅收達到5500萬元。
南寧中關村信息谷科技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梁雁表示:“下一步,南寧中關村將持續深化京桂兩地合作,強創新、強工業、強開放,加快培育一批創新小苗、小樹,加速推進先進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吸引區外高科技企業落地南寧,建設飛地孵化器,持續導入企業、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落地南寧。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