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也是大國博弈、國際產業競爭的焦點。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艱苦奮斗和強力趕超,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動工業化不斷邁上新臺階。制造業應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積極利用長期積累的發展優勢,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實現中國制造與中國市場互動融合,開創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加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應對發展階段戰略要求。從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發展歷程看,制造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貫穿了整個工業化歷史進程,特別是進入工業化中期后,隨著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提高,制造業一般都會經歷綜合成本上升的壓力,以產業升級實現向價值鏈高端的攀升。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一些突出短板,如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產業結構不合理,低端產能過剩,高端、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等。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我們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
立足國內大循環,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近期,總書記多次提出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為轉型期的中國制造指明了方向。對制造業企業來說,新發展格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方面要聚焦立足國內大循環,充分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巨大消費潛力,把握好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和生產力空間布局調整帶來的新機遇,積極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有條件的企業要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國際競爭中鍛煉成長,積極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實施國家品牌戰略,拓寬高端制造產品國際市場。
補足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短板,提升企業競爭力。制造業企業要加快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運用,推動傳統制造業通過工藝改進、設備改造、產品升級、技術增值提升發展能力,持續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組織;主動對標國際先進制造業企業技術標準,鎖定優勢環節,加強核心技術研發,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在重要環節和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以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制造等為抓手,打造高質量創新平臺,推動創新能力明顯提升。
發揚大國工匠精神,培養高端人才。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高技能人才占比與世界制造業強國有著顯著差距。當前,亟待弘揚工匠精神,培養數以億計的技術工人,重視儲備專業人才、提高人才技能,把培育創新人才、提升員工整體素質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在核心技術發展層面,企業應幫助相關人才更好地投身于專業領域,聚焦專業技術,助推我國制造業企業更上一層樓。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