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要堅定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強自主創新,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國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搞上去”。
面對產業數字化和數字化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唯有創新才是破局的最優路徑。實際上,中國制造業作為創新的重要載體,需要全面推進創新能力建設,打好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為我國邁向制造強國貢獻更多力量。
目前世界經濟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如何保證我國制造業創新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尋找創新新動能,優化制造業創新布局或許是“解題”對策之一。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全力完善制造業體系頂層設計,突出重點,協調推進。推進制造業創新發展是涉及多個層面、多個領域的復雜系統工程,覆蓋經濟社會各個方面。
必須堅持政府頂層設計,行業協會需全盤布局,企業需明確發展目標和發展任務,行業需完善反饋機制,保持政策穩定統一。同時,應高度重視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制定出臺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的計劃或意見,兼顧“規模效應”與“內生動力”,有序開展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試點工作,逐步形成一批高度專業化分工、高效互動、持續創新的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二是進一步規范對制造企業創新的補貼,強化政府監督職能,營造良好的制造行業創新發展環境。
建議各級政府逐步建立并完善間接補貼機制。例如,各級政府可以考慮在制造行業全領域實行創新券制度。一方面降低創新券的使用門檻,另一方面嚴格控制創新券在企業創新總投入方面的占比,這樣既能夠擴大創新券的普惠范圍,又能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方面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政府科技服務的精準性。
三是建設開放式的制造業創新體系,提高制造業創新發展水平。
首先,強化創新平臺建設。依托國家科技城和區域創新中心建設,發揮制度優勢,集聚整合優勢力量,攻克一批對行業影響力深遠的關鍵共性技術。在戰略型新興產業領域,特別是一些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行業,如通信行業、數字行業等,應聯合本技術領域內的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產業聯盟,打造與行業發展契合的產業發展研究院或者區域產業創新中心,構建協同合作的創新生態系統。
其次,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既要加快培育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重點新興產業,推動重大技術突破和關聯技術升級,又要利用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在關鍵環節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大力提升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最后,完善制造業全球創新網絡建設。以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數字化融合為契機,從區域空間視角,重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制造業領先國家的多領域、多層次、多形式的創新合作;大膽引入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科研人才,盡可能薪酬標準國際化,全面提升企業國際化發展能力;吸引外商對我國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等進行投資,吸引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將引資、引智、引技相結合。
四是以數字化建設引領制造業創新提升。
首先,應完善支持鼓勵政策,促進制造業數字化改造。通過技術改造貸款貼息、搬遷補助、職工安置補助、加速折舊、產業引導基金投資等方式支持和鼓勵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
其次,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中小企業與服務平臺合作,引導中小企業通過“上云”提升數字化水平。
再次,推動工業數據標準制定與應用,促進數據的開放共享。一方面,引導行業組織和標桿企業研究制定工業數據的行業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梳理現有國家標準,適時將成熟的行業標準、團體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另一方面,加快公共數據開放進程,促進數據資源的高效利用。建立健全社會數據采集、存儲、交易等制度體系,保障數據有序、規范應用。
最后,培養一批擁有數字化思維的領導干部和基層員工。企業部署數字化轉型項目需要具備適應數字化生產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他們需要飽含熱情,接受過高等教育,并精通制造軟件、物聯網及分析技術和高級機器人技術。讓他們在各自擅長的專業領域內充當“代言人”,有助于先進制造技術的推廣。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