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布的“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榜單”中,阿里巴巴、騰訊、華為分列前三位,新經濟已逐步成為中國經濟全面轉型升級的新動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9年我國“三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增加值為161927億元,占GDP總量的16.3%,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35.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6.2%,同比提升1.4個百分點。機遇與挑戰并存,新經濟企業發展也面臨一系列困難和問題,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1.校企聯合,緩解企業“求才之渴”
【案例】江蘇無錫朗新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開發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互聯網企業,而江蘇無錫本地缺乏相應人才。談到業內“爭搶”智能制造工程師的激烈現狀,朗新科技人力資源總監劉永鋒說:“現在高端人才招聘難度太大了,希望能夠和一些重點高校建立人才引進合作機制,滿足無錫智能制造企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今年6月,無錫市人社部門搭建重點企業人力資源一站式服務平臺,為企業引入對口高端人才,緩解了企業的“求才之渴”。
“新經濟”是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主體,由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所推動,以信息化和產業化深度融合等為標志的一種經濟形態。許多像朗新科技這樣的新經濟企業反映,它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高端研發人才、數字化管理人才和專業化技能人才短缺。由于這三類人才供給不足,導致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足,阻礙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和產品質量的提升,對提升企業決策和管理能力、提高企業生產經營效率帶來不利影響。
“技術型、復合型、創新型成為未來新經濟企業人才需求的重要特征。”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許憲春說,部分企業已開始搭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基礎平臺,并逐步向應用的廣度和深度拓展,人才供給不足的情況逐步顯現,可以預計未來高端人才的競爭會更為激烈。
《2020年新基建產業人才發展報告》預測,新基建核心技術人才缺口將長期存在,2020年底將達417萬人,大數據和5G應用的推廣帶動數據庫開發、通信研發人才需求持續走高。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人工智能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白皮書》顯示,目前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達30萬人。
面對巨大的高端人才缺口,抓緊培育企業急需的各類高端人才,成為助力新經濟持續蓬勃發展的當務之急。新經濟企業員工的平均年齡低,學歷水平高,學習能力強,更能適應行業變革和新的市場形勢。相比于傳統企業,新經濟企業尤其重視對年輕人才的培養和支持。
對此,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企業評價協會總顧問馬培華認為,要為新經濟產業培育人才沃土,著眼國家長遠發展與區域經濟布局,各地城市建設應與人才科創有機結合,與新經濟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人才科創的最優載體、產業發展的最好土壤、產城融合的最佳典范。
許憲春建議,加強企業與高校和職業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把企業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同時,在全社會范圍內培養形成尊重專業化技術人才的良好生態。
2.創新先行,實現技術研發“彎道超車”
【數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布的《2020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展現出較強的韌性。2019年我國大陸銷量下滑8.77%,相較于日本、美國、韓國、德國等傳統工業強國的下滑幅度明顯較小。但在中國絕大多數新安裝的機器人中,有71%來自外國供應商。
《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發展報告》顯示,從行業分類上看,先進制造業企業占新經濟企業比重最高,達51.2%。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新經濟企業成長非常迅速。許多新經濟企業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進行較大規模的擴張。
然而許多新經濟企業由于發展時間較短,在基礎軟件、核心技術、關鍵設備等方面存在研發能力不強、技術儲備不足的問題,導致對外依賴性較強。
以機器人行業為例,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德國庫卡、日本發那科和安川電機)共同占據著中國機器人產業70%以上的市場份額,幾乎壟斷了機器人制造、焊接等高階領域。在智能制造和高端制造領域離不開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而目前的國產化率還比較低。盡管機器人領域給國內的新經濟企業提供了發展的空間,但由于該領域對核心技術的高度依賴,國內新經濟企業還很難與“四大家族”競爭。
新經濟企業飛速發展的進程中,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進一步暴露。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創新的基礎還不牢固,新經濟創新水平還存在明顯差距,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等領域存在短板。
面對疫情之下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斷裂,貿易、資金和服務等流動嚴重受阻的經濟新形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特征更加明顯。馬培華指出,新經濟產業是應對復雜國際變局、抓住機遇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把利器。要從更高層次、更廣視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發展之路,更深入地融入世界、影響世界。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李兆前表示,危中有機,唯創新者勝。要依靠創新,在與發達國家競爭的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車”。
自主研發能力對于提高新經濟企業的發展潛力和核心競爭力、推動新經濟企業持續高質量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富士康的“熄燈工廠”,通過對生產過程進行智能化改造,采用人工智能設備自動維護系統、自我優化系統和實時監控系統,生產線均由機器人自主操作,實現了關燈狀態下的生產過程全自動化作業,減少了現場作業人員接觸,以非接觸代替了傳統的接觸式生產。
“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未來競爭中贏得先發優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要為企業進行自主研發和科技創新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許憲春說。
3.信息共享,消除“數據孤島”現象
【案例】今年6月,蘇寧物流推出的數字孿生系統在南京大件物流倉落地測試,實現倉庫進出貨效能整體提升30%。今年“雙11”,數字孿生系統在更大范圍內測試應用,在提升時效的情況下,實現車輛減少約20%,車輛平均裝載率提升約8%,總里程數降低約11%,留倉率低于1%,在揀選效率、運輸調度、節能降耗等方面賦能蘇寧智慧物流供應鏈。
該系統物流端研發負責人江智錦說:“每逢大促,巨大的貨物吞吐量常常造成爆倉。而蘇寧物流數字孿生系統可以通過對進出貨時間、數量的精準管控,以及市場競爭態勢的實時分析,實現倉庫利用率最大化。”
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成為新經濟企業核心的基礎設施,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銷售、供應鏈管理、日常運營、售后服務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顯示,我國產業數字化深入推進,服務業、工業、農業的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達37.8%、19.5%和8.2%,這一方面說明我國新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新經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由于數據往往具有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特點,目前“數據孤島”現象嚴重,政府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的不同部門之間數據都存在難以共享的問題,企業在生產經營和管理決策中有關數據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特別是政府在收集和運營某些事關國計民生領域的大數據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仍有一些企業獲取相關數據存在困難。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有助于激活新經濟產業活力,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許憲春提到,加快數字中國、數字政務建設的步伐,為新經濟企業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務,滿足新經濟企業對信息的需求,發揮數據的巨大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4.資本助力,“量身定制”金融服務
【案例】山東青島新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在數字化港口建設的過程中,實現了生產流程化、操作自動化、現場無人化和能源綠色化。一直以來,海關對于存放在保稅區內設備會給予一定關稅優惠,該公司屬于保稅區企業,交通銀行青島分行了解情況后,及時為企業審批授信額度,開立銀行保函確保設備最終安裝在保稅區內部,從而保證企業可繼續享受相關政策優惠,助力其平穩有序發展。
交通銀行青島分行業務負責人董樹明說:“我們一直十分重視與新經濟企業的合作,希望通過優質高效的服務,不斷探索合作新模式,能夠助力新經濟企業步入健康有序發展的快車道。”
在新經濟企業初創階段,面臨著相對較重的稅費負擔。創業發展初期,還會面臨較大的市場競爭和前期投入壓力,新技術研發、新產品開發與生產、新市場開拓等都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單靠自身經營積累,很難快速形成規模,從而失去競爭優勢。此外,新經濟企業的輕資產屬性,也使得其融資困難。
記者采訪了解到,今年以來,鵬華基金公開募集權益類基金規模超過1000億元,投資集中在數字經濟、先進制造、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公眾資金流向具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創新和優質企業,為新經濟建設提供長期資金支持。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說,新經濟較快增長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國內積極財政政策擴大有效投資的過程。今年以來國內資本市場改革明顯提速,銀行大幅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等政策,為新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馬培華認為,要為新經濟企業降低融資難度,探索產業科技為核心、以平臺為拓展方式的產融生態新模式,為新經濟量身定制金融業務。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