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研發的超級加速度,讓全世界見證了產學研通力合作的巨大能量。在科學改變世界的路上,從實驗室到商品架、從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如何穩扎穩打走好每一步??
日前舉行的未來科學大獎周產學研對話論壇上,科學家、企業家和投資人從各自視角出發,探討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焦點問題。
企業家:與科學家共享成就?
科大訊飛是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走出的創業公司,起初主要做語音技術,2013年起又進軍人工智能領域。“但其實這些研究,我的導師上世紀70年代回國之時就開始做了。”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說,“產學研合作的傳統,滲透在科大訊飛的基因里。”?
科大訊飛剛成立時,就與中國科大建立了聯合實驗室,后來又與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等多家機構成立聯合實驗室,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劉慶峰說:“我們之所以能在語音技術,特別是自然語言理解上取得一些進展,跟這種機制是分不開的。”?
他介紹了一條關鍵經驗:聯合實驗室涉及的各種榮譽、國家課題等,一定要兼顧高校教授的需求——相關成果不涉及核心商業機密的,可以發表論文。另外,企業與科學家在股權期權機制上也有長期的合作關系。“簡單來說,就是企業成功后,一定要讓相關科學家獲得合理甚至超額的商業價值回報。”劉慶峰說,“讓科學家和企業共享商業成就,才能走得更加長遠。”?
科大訊飛有一個“7-2-1”模式,即每年研發投入中,70%用于當前的主導產品,20%用于開發戰略新產品,10%則是探索型的,不追求一定要有回報。訊飛研究院每年經費中,專門撥出約1/4供科學家開展自由探索。?
“擁有一批板凳敢坐十年冷的科學家,對企業是很重要的。”劉慶峰說,“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給這部分創新人員開工資,還要賦予他們成就感和榮譽感。”?
科學家:理想和現實有效結合?
“過去我有個粗淺的認識:既然是高科技,就一定存在風險;既然叫‘風險投資人’,為什么不投我們的高風險項目?后來我慢慢理解了投資人的邏輯。作為科學家,需要主動解決很多技術、工程以及未來法規上的風險問題。”艾棣維欣(蘇州)生物制藥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王賓闡述了科學家在創業過程中常常存在的一些誤區。?
做博士后及助理教授期間,王賓所在團隊參與了核酸疫苗技術發明。“以我那時的認知,成果做出來了,文章發表了,最多再申請個專利,就到頭了。但導師認為我們的技術可以轉化,并和生物公司開展合作,很快就把產品研發出來了。”當時全世界還沒有一支核酸疫苗打進人的身體,為了把這項技術推上臨床,相關政府部門人員直接來和他們溝通,包括怎么做技術指南以及控制各方面風險。1992年發明技術,1994年第一次實施人體試驗,整個過程帶給王賓極大震撼。?
“我想,中國現在已經具備了這樣的環境和條件,只是需要科學家把理想和現實有效結合起來,和投資人、政府、企業等站在一起,既讓大家知道風險在哪里,也主動避免這些風險。”王賓說。?
新冠疫情來襲后,艾棣維欣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收購了疫苗生產設施和場地,從一個沒有產能的小型公司變成了一家較大規模的DNA疫苗生產企業。?
“不可能所有事情都自己做,要善于整合政府、社會、高校、企業多方面的優勢資源。”王賓說,“未來我們的主攻方向是打造國際化、高通量的技術平臺,高效輸出原創技術,使其盡快進入市場。”?
爭鳴:在“無人區”開疆拓土?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李凱表示,他在硅谷取得的重要經驗是深刻了解客戶和市場。?
“我們當時的技術是把備份數據壓縮至1/30,解決了過去無法做到的遠地傳輸備份數據難題。這完全是市場驅動的。”李凱說。幾個月內,他們就開始向全球售賣產品,很快在這個領域里占領了60%以上的全球市場。?
“從一開始就要考慮全球市場,而不是某一個國家的市場。中國很多創新企業已經認識到這一重要性。”他說,“接下來人才和配套團隊要跟上。”?
“我們意識到,從實驗室原始創新到社會能接受的成果中間有一段‘無人區’, 而我們研究所要做的就是自己承擔‘無人區’的風險,并且探索技術途徑。”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曉東說。?
他們在自己創立的“試驗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中,堅持“選人不選題”原則,遴選一批有才華的科學家,給予充分自由,同時在研究所里建立技術中心,將原始科研成果孵化成能申請知識產權、被社會接受的成果。?
投資人代表、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周逵表示,“今天,中國面臨非常好的創新時機。國內對產學研融合發展的共識、科學家群體的努力,再加上創新資本的力量,總體來講非常繁榮、高效。但不容忽視的是,仍有很多浮躁的短期行為。當下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在長期發展方向上達成共識,推動中國產生一批全球領先的公司。”?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