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支持基礎研究的政策不斷出臺。2018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對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作出部署。“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中,也多次出現“基礎研究”相關內容。
2020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21年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又明確提出“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提高創新策源能力”。
作為科技創新的源頭,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基礎研究需要厚積薄發,這就決定了提升基礎研究能力急不得。
那么,以十年為期的行動方案如何才能不負眾望?《中國科學報》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沈滿洪,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田剛,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周忠和以及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新民,一同探討提高創新策源能力的破局之道。
戰略導向 值得期待
中國科學報: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2021—2030)》(以下簡稱十年行動方案)被提上日程,對此您如何評價?
沈滿洪:制定實施十年行動方案非常令人期待。首先,通過方案的制定凸顯基礎研究的戰略地位,進而提高大家對基礎研究的思想認識。其次,通過方案的制定,明確基礎研究的重點方向,體現國家的戰略導向,避免基礎研究的盲目性。再次,通過方案的制定解決資源的保障問題,體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田剛:解決某些創新性問題,很大程度上還是要靠年輕人。制訂一個十年計劃,可以激勵更多的學者,尤其是年輕人,去做基礎研究。一方面我們應該繼續努力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更多地給年輕人提供平臺,而不是占用年輕人的資源,我們要做好對他們的輔助和支持。
周忠和:十年行動方案的制定和實施將有歷史性意義,可以看出,國家對基礎研究越來越重視,基礎研究是科學的核心,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和核心動力,方案對推進基礎研究創新發展有重要意義。
找準短板 對癥下藥
中國科學報:目前我國基礎研究存在哪些短板?出現短板的原因又是什么?
田剛:數學領域基礎研究的短板都在改進。目前仍存在的一個短板是信心短板。盡管年輕人也在做一些好文章,甚至在一些頂尖雜志上發表文章,但很大程度上還是在跟著別人做。數學領域的科研人員自信心還不夠,我們要去攻一些大問題,形成我們的學派引領,引領數學研究或者技術研究的潮流。我們有很多優秀的人才,在這方面其實完全可以更有信心。
研究一個引領學科的大問題是有風險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研究的常態,攻克大問題需要時間,國家、學校和科學家都要給予年輕人支持,在評價體系、學術環境的營造等方面尊重、遵循科學規律,讓他們能夠專注地開展科研,甘坐冷板凳。
沈滿洪:我覺得我國基礎研究存在的短板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人才短板,留在基礎研究領域的人才總量偏少、層次偏低;二是制度短板,人才政策和科研政策還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傾向,而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研究是需要坐冷板凳的;三是政策短板,政府對大學的考核、大學對師生的考核,均存在相對輕視基礎研究的現象。
周忠和:基礎研究存在短板,在于過去對基礎研究的認識不足,管理機制不完善,導致對基礎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不足,急功近利,原創性與交叉性不夠強,對好奇心驅使的基礎研究也不夠重視。
保駕護航 行穩致遠
中國科學報:十年行動方案要想真正促進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在制定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又要如何和現有的基礎研究相關政策相配合?
田剛:我參與了十年行動方案的基礎研究部分和應用數學部分的制定工作。方案在制定時,有一些有經驗的科學家參與其中,我們也充分吸納了年輕人的意見。但最后真正要達成實效,還是要在政策執行時、在實際工作中,更多地鼓勵年輕人直接參與基礎研究,如果能提供更多的經費和資源,這些經費和資源應該多向年輕學者傾斜。
沈滿洪:十年行動方案的制定,不僅要解決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研究投入等問題,而且要從體制機制、制度政策上保障基礎研究行穩致遠。
張新民:十年行動方案在制定過程中,一是要注意“從0到1”的定義問題,對究竟哪些是真正的“從0到1”,科學家要充分討論、達成共識,否則花大量經費去做一些不是特別重要的研究,是重復工作而不是在創新研究上使勁。
二是要顧及科技體制改革,改革科技評價體系,對重大基礎研究項目要寬容失敗,而不是追求對簡易問題的快速突破?,F在科技體制中最重要的就是評價體系?,F在的年輕人會橫向比較自己和他人的發展,如獲獎多少、職稱高低等,他們心里也清楚誰在實實在在地干活,但現實中實實在在做重大科研的人經常得不到充分肯定。如果評價體系堵死了,那么年輕人就不敢冒險去做艱難的原創性工作。
周忠和:一是要從管理機制探索上下功夫,營造有利于基礎研究的文化與環境。二是做好“三個平衡”,即自由探索與目標導向的平衡、競爭性經費支持與穩定支持機制的平衡、政策的繼承穩定與發展變化的平衡。三是大幅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投入。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