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下簡稱《總體方案》),強調要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如何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怎樣才能真正深化下去?必須將當下的教育評價實際問題和相關邏輯原理弄明白。目前,教育評價主體過于單一、評價權力過于集中,不但造成教育焦慮與內卷的問題,更考問社會公平。
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就在于如何處理好教育發展與評價中“一”與“多”的關系。這需要在思想觀念、評價管理、運行機制等方面走出單一評價的死胡同。
“一”:只有測量,沒有評價
原有教育評價的基本特點是評價主體過于單一,主要集中在第二方即教育管理方的評價。第一方學校自身的評價呈現逐漸變弱的態勢,第三方教育評價未能充分利用和發展起來。評價標準單一,幾近用一把尺子量每個學生,讓每個年齡組數以千萬計的孩子按照總分模式去排同一條隊,擁擠不堪,學生連帶家長和教師的負擔不斷加重。
事實上,這種模式將所有人都綁架在一起,教育焦慮不斷加深,課外培訓越來越瘋狂,甚至已經影響到整個社會正常生活、生產和創新、創造能力的提升。
評價方式單一,表現在主要依靠已經使用了千余年的紙筆測試,甚至只有測量,沒有評價,以測量替代評價,現代教育評價理論與方法很少被利用。評價功能也是單一的,主要為了選拔升學,進入更好的學校,找更好的工作,擠壓并窄化了教育的功能,影響到教育培養智能健全的人。
這樣的評價與教育事實的多樣性、個體天性特征的多樣性、社會對人的需求的多樣性、個體成長發展過程的多樣性與變化過程,以及與此相關的教育的自然與社會條件的多樣性、教師與教學情境的多樣性之間不只存在反差,在不少情況下還成為障礙。教育評價的“一”與教育評價對象及其環境條件的“多”之間的矛盾,是現行教育評價的主要矛盾。
“唯”:評價權力非專業化地過度集中
“五唯”問題,已經是教育評價中分外突出的問題了,但人們對它的認識還比較膚淺。“五唯”的背后是非專業的“唯權”,這是導致各種問題積累的根源。在單一評價的框架下,“唯”其實遠不止5個,而是處處、時時、事事皆可“唯”。近期,某大學教務辦“學生成績必須服從正態分布”的規定引起輿論嘩然,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證。
評價權力非專業化地過度集中與統一。由于是非專業化的,集中統一后由于不自知,常常無視“多”的存在。在橫向上,忽視各學科門類的多樣性,忽視不同地區和個體的多樣性;在縱向上,忽視、無視甚至阻礙學術發展和個體成長的過程性,不能作出符合實際的專業判定,只能用并非專業也不全面的分數、升學、文憑、論文、帽子作為參照依據或中介,擋住各種專業合理的質疑、論證,也擋住了現代教育評價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還有可能在教育評價上亂作為,使問題進一步擴大或惡化。
面對評價主體過于單一、評價權力過于集中、只有一個主體說了算的現實困境,《總體方案》提出,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發揮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作用。這說明,教育評價正在邁出從“一”向“多”轉換的步子。
“多”:走出死胡同
多主體評價,由不同的專業團隊依據專業程序,確定具體所評對象的權重。多主體必然使用多種標準、多種理論、多種方法、多種功能的評價,使教育評價與事實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更好地相互協調。事實上,一些國家幾乎不存在“五唯”現象的原因,就在于建立了多主體參與的多元評價體系。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印證,只有從根本上樹立起多元專業評價機制,各評價主體擁有自主開展評價活動的空間,依據具體的評價對象特征考慮并建立權重合理、依據可信的評價體系和機制,才能徹底解決“五唯”甚至“N唯”問題。
評價是教育的關鍵,也是教育出現諸多問題的起因。專業的多元評價,需要在思想觀念、評價管理、運行機制等方面都走出單一評價的死胡同。緩解“唯”造成的各種不良后果,有效且正確的途徑應當是明確在教育評價上“一”與“多”的邊界,充分利用多元評價的靈活性,打破長期以來造成的僵局,減輕單一評價造成的逐年累加的沉重負擔。
真正引入專業評價,建立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同時發揮作用的多主體專業評價,多方相互印證和監督,滿足學生多樣性發展需求,整體形成良性的評價生態,有針對性地解決數量與質量、簡單重復與創新、短期與長期、基礎與應用等多種關系的平衡問題。
“多”并不意味著“一”的消亡。建立多主體評價體系,并不意味著教育管理部門的缺位,教育督導部門統一負責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必不可少。此外,還應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評價工具。整體上“一”與“多”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才能更加有利于教育高質量發展,更加有利于人們通過教育實現幸福。
來源: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