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基礎能力關乎一個國家的產業安全、國家安全、競爭力和綜合國力。我國是全球有影響力的工業大國,但還不是工業強國,一個重要原因是:核心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共性基礎技術、基礎軟件、基礎研究等產業基礎能力存在突出短板。在全球基礎研究、前沿科技、戰略產業、綜合國力競爭加劇的形勢下,加快產業基礎能力現代化步伐,是一項重大戰略抉擇。
除了相關競爭在加劇,產業基礎能力領域的發展還呈現一些新特征:
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基礎能力迭代升級,創新的復雜度不斷加大。創新載體開始由單一主體向跨領域多主體的創新網絡轉變,產學研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不斷優化升級。產學研合作已經成為推動全球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模式。
二是數據成為基礎能力發展的新型基礎要素。隨著數字經濟全面展開,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進程提速。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各個領域的創新需要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新計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賦能,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產業生產效率提高、創新進程加快,創新體系向網絡化、平臺化、開放化方向發展。
三是“隱形冠軍”成為基礎能力的重要實施主體。國際經驗表明,掌握關鍵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工業軟件領域核心技術的“隱形冠軍”企業,是打造制造強國的基本支撐。在這方面,我國還需要更多努力。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著眼構建新發展格局,應充分發揮我國市場規模大、體系相對完整、集成能力強、人力資源豐富、集中力量辦大事等優勢,進一步提升產業強基的戰略地位,夯實產業發展基礎,促進產業競爭力提升。
應圍繞重點基礎產品、技術、工藝、材料、軟件等,統籌關鍵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專用材料開發、先進工藝開發應用、公共試驗平臺建設、批量生產、示范推廣等領域的建設與發展,促進整機(系統)和基礎技術互動發展,協同研制計量標準,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體化組織新模式,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協作。鼓勵整機和系統開發初期制定基礎需求計劃,吸收基礎企業參與;鼓勵基礎企業圍繞整機和系統需求,不斷開發和完善產品和技術。
應強化基礎研究,支撐全產業鏈創新。在基礎研究、交叉基礎研究領域,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優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側重于營造創新環境,將全產業鏈各創新主體有效集聚在一起。國家實驗室側重以政府推動模式集聚該領域資源加強基礎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側重政府與市場結合模式,加強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階段的試驗技術研發。同時,采取市場機制、企業主體的方式,培育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
應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優化人才評價機制,對基礎研究人才的評價應注重基礎研究成果的潛在價值。
應加強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國家質量基礎設施(NQI)集成建設的理論研究,對NQI全面布局;開展NQI效能研究,使NQI更充分地融入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中。建設生產全流程工藝、服役使用全生命周期和評價的NQI體系,全面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
應培育一大批優勢市場主體。重點支持主業突出、機制良好、具有競爭優勢、關系國計民生和經濟發展的優勢企業,特別是重點行業的優勢企業,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實施“專精特深”戰略,成為某一領域單項冠軍。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