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興起,以及“大科學”“大工程”時代的來臨,技術更新周期不斷縮短,技術發展的不確定性與風險性大幅度提高,科學嚴謹的關鍵核心技術預見活動成為爭取國際科技創新主動權的重要措施,也是在國家層面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目標的重要保障。
技術預見強調對科技和經濟的長遠前景進行系統性調查,旨在識別在戰略研究領域能產生最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新興通用技術。某些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借助技術預見手段預測、識別未來關鍵技術發展方向的體系。例如,美國建立了政府、企業、智庫合作的技術預見體系。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聯合蘭德公司發布《全球技術革命深度分析》系列報告,對未來技術發展方向進行深度分析和研判。作為國家科技政策制定的重要工具,日本的技術預見體系能夠對未來30年各領域的科技發展方向進行全面調查,預見結果也會直接服務于產業政策。
與上述國家相比,我國技術預見體系與能力建設還有長足的發展空間。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相繼開展了多項技術預見活動,之后也有零星活動開展,但并未形成整體上的技術預見體系。2013—2014年,政府組織開展的國家技術預見活動被正式納入《“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編制過程,標志著技術預見已經成為我國科技政策制定過程的重要環節。不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技術預見的科學性和體系化程度還比較低,技術預見在科學技術創新發展和科技政策制定中的作用還不顯著,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當前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困局。
當前科學技術發展處于第五次技術—經濟長波與第六次技術—經濟長波交替之際,史詩級的科學技術突破還在孕育中,因此關鍵技術預見愈發重要,準確的預見意味著巨大的先發優勢。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夠做好技術預見、把握技術發展先機?
首先,從科技發展實際需求出發開展預見活動。當前,國際科技預見活動呈現出從以科技種子為導向朝著以社會需求、社會問題、社會愿景創造為導向轉變的特征。因此,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需要高度堅持“四個面向”的重點方向,從科技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開展預見活動,特別要著力提升科技智庫的戰略發展預見能力,依托智庫機構開展大規模、周期性的技術調查活動,掌握關鍵技術領域的發展狀況,敏銳洞察主要發達國家重點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發展動向,分領域進行整體化技術發展預測與技術影響評估,發布高質量的技術預見報告。
其次,要高度重視技術預見人才培養工作,著力培養戰略科學家。戰略型科學家對科技創新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未來應當高度重視培養具有預見能力的戰略型科學家,重視技術信息情報、科技政策收集與分析能力,增強技術預見工作的專業性和科學性。
為此,高校應在專業技術教育中引導學生關注技術戰略規劃與分析判斷能力,提高專業前沿敏感度,鼓勵學生提前參與前沿技術研究工作;企事業單位與智庫機構應鼓勵專業領域技術人才參與科技創新戰略規劃與政策的制定工作,時刻關注科技前沿發展方向和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價值;政府部門需要繼續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在激勵機制、成長機制、評價機制、薪酬待遇等方面給予戰略型科學家以充分保障,發揮戰略型科學家的判斷與引領作用,在激烈競爭中掌握戰略主動、搶占戰略高地、贏得戰略先機。
最后,要創新核心技術預見方法,提升服務國家科技創新政策能力。科學的預見方法是提高技術預見準確率和應用價值的重要手段。發達國家技術預見廣泛采用定性與定量結合、調查與預測并行的方法。借鑒先進經驗,立足國內實際情況,我們既要重視新技術、新方法在技術預見領域的應用,借助新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及時采集大學、科研機構等發布的技術研究報告并對其進行系統分析,發掘有效信息,也要重視實地調查研究、專家研討會等傳統方法與新方法的結合。
例如,我們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對專題和關鍵詞進行聚類,從大量信息中提取關于加工工藝、關鍵技術標準、核心參數性能等主題詞,為專家研討與德爾菲調查提供信息資料基礎,提高技術預見的準確性與科學性;在技術預見報告發布后,應當重視相關資料的公開,為政府政策制定和企業技術研發提供準確的研究證據。
此外,我們還要開展技術應用情景分析研討會,廣泛吸納不同主體參與,特別是邀請相關領域的技術專家參與,嚴謹論證技術預見的結論,進一步提高技術預見的準確性與應用價值。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