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11日一版頭條刊發《源頭創新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一名工科教師翻越成果產業化“四座大山”的啟示》,報道北京工業大學教師張躍明從基礎研究的源頭進行創新,攻克工業機器人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并將論文成果成功實現產業化的歷程,引發社會各界熱議。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物理所戰略發展委員會主任歐陽鐘燦等專家表示,現在我國科研成果不斷涌現,但科研成果轉化率仍然偏低,特別是科研人才評價體系等一些長期問題和障礙依然突出。
清華大學河北中試基地負責人曹建國說,張躍明的故事揭示了從源頭創新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的全過程:從基礎研究到成果產業化,翻越理論驗證、中試、資金投入、國際市場競爭四座大山,對我國其他領域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的體制機制障礙具有重大啟示意義。但總體來說,我國科研成果轉化率還是不足,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價值評估、金融融資、知識產權保護等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專業機構和人才也相對偏少,教授搞科研的思維很多時候不適應市場。
“科研院所和高校鼓勵科研成果產業化的人才評價體系還不完善。”歐陽鐘燦院士說,這篇文章反映的科研人員“人才評價”問題很切實際,符合中央這兩年強調的科研人員人才評價要“破四唯”的精神。但現在中國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有不少搞產業化成功的副教授,比如合肥某雙一流高校的一位青年教師,發明了三原色激光顯示并成功實現產業化,但學院多次推薦到學校評教授,卻因為沒有“優青”與“杰青”等“帽子”被刷掉,“帽子導向”“論文導向”的問題還未解決。
“近年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持續深入推進,修訂了科技成果轉化法,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出臺配套政策,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給科研人員松綁,科研轉化成果不斷涌現,張躍明的創新成果只是其中一例。自2011年起,我國已經連續十年成為世界發明專利第一申請大國,2020年申請量達143萬件,超過美國、日本和歐盟之和,我國PCT專利申請量也超過美國,位列全球首位。我國這些年專利申請數量已快速增長,但轉化率卻很低,因為源頭上創新要將知識產權管理和產業化引入基礎研究評價,才是貫通基礎研究和產業發展通道,實現雙向正反饋的正確道路。”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韓秀成認為。
“現在大量的專利在‘沉睡’,尤其是基礎研究領域。”韓秀成表示,基礎研究成果并不能自動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基礎,必須在基礎研究與研究成果的產業化之間架起一道橋梁,這道橋梁就是基礎研究中的知識產權管理。國內外的實踐都證明,知識產權管理在科研單位研究成果的市場轉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調查,設置了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的大學和科研單位獲得了高出2倍的科研成果專利產業化率。科研單位只有在基礎研究中完善知識產權管理,為科研成果建立清晰的產權,才能為企業及早介入和參與基礎研究、開展產學研合作提供條件。
“科研成果建立清晰的產權確實很重要,不然在產業化后會遇到產權和股權等一系列的問題。”廣州市番禺區第二人民醫院原院長喬鐵告訴記者。他原來是一位在全球擁有專利授權最多的醫生,擁有672項中國專利和3項德國專利,被稱為“醫生發明家”,曾在醫院組織建起全國唯一的“醫工理貿結合試驗基地”,設計生產出了很多中國品牌的醫療器械,但到了2015年卻不得不辭去廣州市番禺區第二人民醫院院長的職務,因為科研成果產權不清晰等問題依然困擾著很多研發人員。
“現在高校里真正到一線去源頭創新的老師還是少數,張躍明多年來專注于精密傳動部件設計技術,特別是在齒輪修形方面卓有成效。他重視在生產一線搞研究,將該技術良好地應用于機器人RV減速機的設計與制造,破解機器人關鍵部件‘卡脖子’難題,確實值得我們科研人員學習。”北京工業大學材制學部主任陳樹君教授說。
北京工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聶祚仁談道,高校是社會的“象牙塔”,在科技創新領域應有舍我其誰的責任感,現在還是要鼓勵教師把實驗室里面的成果用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主要難題上。為了這個目標,高校還需要不斷解放思想,敢于在機制體制方面創新,讓更多有本事的教師有意愿、有激情去國家需要的任何創新領域開疆辟土。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