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15日商務部發布2005年第58號公告,對原產于韓國、沙特阿拉伯、日本、歐盟和印度尼西亞的進口辛醇(稅則號為29051600)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至今已接近一個月了,國內辛醇市場并未像其他反傾銷立案調查化工產品一樣掀起波瀾。
秋季盡管是傳統的辛醇市場需求旺季,但今秋市場依然處于平淡中。進口貨較多的張家港地區,成交價格為10650~10700元(噸價,下同)。國慶節后,市場價格及出廠價格更是出現小幅下跌。與節前比,辛醇主要消費地區的華東地區市場報價為10700元,比前期下降了150元以上,且成交冷清。節后國內生產廠家如齊魯、吉化的辛醇庫存都不大,但出廠價格仍出現微幅下跌,如齊魯辛醇出廠價格為10300元,較節前有50元的下調。
從市場心態上看,鑒于目前我國辛醇生產和消費狀況,業內不少人認為反傾銷僅僅是行業的產品營銷策略。如果辛醇的反傾銷成立,有可能對市場影響較大的韓國以及沙特的企業象征性征收低反傾銷稅,而對出口量相對較小的日本、印尼和歐洲企業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從實際進口量上看,8月份國內進口辛醇直升到4萬噸,比7月的2.2萬噸增加了82%。
從市場需求情況看,目前國內辛醇主要用于生產DOP(鄰苯二甲酸二辛酯),其市場消費結構為:DOP占78%,DOTP(對苯二甲酸二辛酯)占6%,烯酸辛其他產品占16%。作為主要應用領域的增塑劑DOP市場一直處于低迷狀態。就進口方面看,一般在9月傳統旺季到來前,國內各生產企業多在8月中旬時進行原料采購。在進入市場旺季前的2005年6月份,國內辛醇進口量為3.15萬噸,比5月份增加80.23%,但這一進口量仍較去年同期減少12.50%。而7月份國內辛醇進口量為2.2萬噸,比6月份減少30.12%,市場需求量萎縮情況可見一斑。
另外,從2004年年底以來,國內辛醇的進口價格處于連續走低的趨勢。2004年8月國內辛醇進口價格為812美元,2004年11月份國內辛醇進口價格達到1031美元的全年最高點后,便開始持續下跌。到2005年4月份的進口價格為979美元,2005年6月份國內辛醇的進口價格降到948美元,7月份國內辛醇的進口價格又降到921.51美元。這樣的市場環境無法讓人們對后市抱有信心,市場炒作空間也不大,敢于進行炒作的人自然不多。
同時,辛醇反傾銷立案調查消息對苯酐市場影響也甚微,全國苯酐市場仍然比較平靜,成交平淡。市場人士對辛醇反傾銷一案的普遍看法是其對苯酐市場短期的影響可能不大;但長期看來,如果反傾銷造成進口辛醇進入國內數量減少、國內辛醇貨緊價揚,DOP廠家將受到原料供應限制降低開工率,苯酐需求會進一步受到壓制。因此對于原本產能過剩、供大于求的苯酐市場無疑是雪上加霜。
信息來源:中國化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