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國內太陽能發電不能有償并網,并且發電成本高,我國企業生產的太陽能電池基本銷往國外。隨著明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實施,這種局面有望得到改觀。屆時,太陽能電池產品國內銷路有望打開,據業內人士分析,有近千億市場等待挖掘。
離《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實施,還有不到百天的時間。近來,國內太陽能、電能等相關配套企業聞風而動,積蓄力量,擴大產能,準備搶得預期的商機。生產能力達到120兆瓦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近日在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正式投入運行。
太陽能企業如此迅猛地擴大產能,與行業整體發展速度有著一定的關系。據悉,今年我國光伏產業(光能轉化為電能)史無前例地達到近20%的增長速度。除此之外,《可再生能源法》的實施與國內企業此次擴大產能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
據悉,《可再生能源法》將太陽能發電有償并網合法化。這將為國內新能源產業,尤其是太陽能電池產業打開國內市場帶來實質性幫助。由于太陽能發電成本較高,國內不能有償并網,我國生產的大部分太陽能產品銷往國外,其中包括太陽能電池等相關產品。
據悉,在開發太陽能資源最成功的德國,于2001年就施行《可再生能源法》。其推行的"高價賣電、低價用電"政策,大大降低了太陽能產品的使用成本。該政策鼓勵使用太陽能資源的用戶向電網供電。用太陽能發電的用戶,每向電網供1千瓦時的電,就可以獲得57歐分的補償,而每用電網1千瓦時的電,只需付約20歐分。這直接導致德國公司大量從中國進口太陽能電池板,以滿足其國內太陽能發電市場的巨大需求。
隨著我國《可再生能源法》的實施,太陽能電池主要外銷的局面有望改變。中國太陽能學會秘書長孟憲淦告訴記者,新能源發出的電力合法地、有償地并網,能源產業自身將實現規模化可持續的發展。在我國,新能源利用領域一片空白,使得其潛在市場價值達約1000億元人民幣。
長期以來,我國太陽能電池產業一直受困于過高的成本,寧波億鑫誠電器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何先生告訴記者,造成太陽能產品在國內遲遲打不開市場的主要原因,是產品生產成本高,導致零售價格較高,使國內市場在短期內難以接受。他進一步表示,兩方面因素造成產品生產成本高。一是技術成本高。由于國內廠家沒有掌握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全部依賴從國外進口。以太陽能節能燈為例,成本最大的是晶片,其價格一般占到燈具總成本的1/3。一盞亮度為10瓦的太陽能燈,一般來說,其晶片的成本就達到600元左右,加上其他成本,燈的總價要達到1800元左右。二是原材料成本較高。這主要指太陽能板全部依賴進口。二者直接導致太陽能節能產品銷售價格居高不下。
《可再生能源法》的實施,對于解決太陽能產品有價無市的狀況,也將起到一定的作用。太陽能產品在使用中會產生一定的電能,這部分電能可以通過專門的設備并入電網。而《可再生能源法》將這個過程有償化,并入電網的電能按照一定的價格付費,將直接降低使用成本。據悉,《可再生能源法》實施細則的修訂,以新能源發電并網價格為核心。據相關人士透露,實施細則中,有關太陽能發電的并網價格,約在4元/千瓦時左右,高出石化能源發電平均并網價格近10倍,保證行業的合理利潤。
來源:《消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