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與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聯合研制成功的一種新型特種機器人--基于復合機構的非結構環境移動機器人,日前通過國家863計劃驗收。專家組認為這一機器人具有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能在多種復雜、多變、惡劣的環境下完成運行操作。
長期以來,采用何種移動機構和移動方式,一直是移動機器人的關鍵技術之一。這一課題組借鑒以往的輪式、腿式、履帶或滑板式等單一驅動方式,采用了先進的輪--腿--履帶等多種復合型裝置。這些驅動裝置自由組合、分工協作,既可充分利用單一驅動方式在特定環境下的某種優勢,又可集中發揮各種協調裝置在復雜多變環境下的綜合效力。
這種機器人自重不到100公斤,長0.8米、寬0.72米、高0.45米,履帶移動速度每分鐘5米,膠輪移動速度可達每分鐘10米。整機采用了"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新技術。為了彌補機器人探測"盲區",在機器人的四周裝有超聲波傳感器和紅外線傳感器,用以搜集機器人各個方向的障礙物信息;同時還裝有用來確定目標方位的視覺傳感器,用來檢測機器人位置的電子羅盤等。在基于神經網絡與模糊算法的自主控制狀態下,機器人具有自動回避障礙、尋找目標、上下樓梯、跨越障礙等功能,即使面對多種結構的復雜環境,也能應付自如,根據不同的地面狀況自動切換移動方式。
據了解,這種特種機器人技術集機械、電子、新材料、傳感器、計算機、智能控制與網絡通信等多門科學于一體,是最具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高新技術。專家認為,這種機器人具有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將為我國在太空、海洋等未知環境下的探測勘察工作提供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