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和包裝機械行業是在市場經濟中誕生,基本上是企業自由組合起來的。一方面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國剛步入市場經濟時,一批中小企業離開了國家計劃便無所適從,企業遇到了極大的困難,一些原來制造機床、農機的企業就轉到包裝機械、食品機械的開發制造上;另外,由于市場有需求,一些私營企業也看好這一行業,在包裝和食品機械方面尋找出路。
在這種情況下,1981年機械工業部組建了中國包裝技術協會包裝機械委員會,1984年成立了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機械專業協會,1989年9月上述兩個二級協會合并組建了中國食品和包裝機械工業協會(國家一級協會,具有社團法人)。以此為起點才真正確立了食品和包裝機械行業,成為機械工業部直管的十二個行業之一。相對于中國的機械行業,食品與包裝機械行業晚了32年,所以又是一個幼稚的行業,雖然發展快,但也存在著嚴重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高起點企業少 低水平重復多
由于各企業出身不同(國有、集體、私營),資金、裝備、技術力量相差懸殊,起點亦有高低不同。總體趨勢是高起點的較少,大多數企業是在低水平設備上徘徊。比如較為簡單的自動封口機,一個地區就有近百家企業在生產,規模都不大,近二十年沒有多大變化,只是由于實行了專業化生產而使生產成本大大降低了。雖然需求較大,但由于同一地區大量重復生產,造成低價激烈競爭,一臺機器一千多元就可以成交,利潤空間已經很小了。
還有一些產品十幾年面孔未改變(如小型液體灌裝機),生產企業多,低價競爭造成偷工減料,降低鋼號,以致耐磨損、耐腐蝕性能大大降低。有的企業只是在別人后面跟進,看什么設備好做,別人在什么設備上賺錢就仿造什么設備,從不顧及知識產權,互相抄襲,以致引起市場混亂。有一位企業家說:“過去我搞新產品,每一種不出半年就有人跟著做,逼得我趕快再創新。現在,我的新產品科技含量高了,別人跟不上了,我也輕松了。”
最近一些出口企業發現國外市場的一些商機往往一哄而上,使一些產品為爭搶客戶而自己互相殘殺,不顧一切地殺價,不但無利可圖還有“傾銷”之嫌。說明行業仍然有人未改變觀念,可能是中國近百年來的貧窮落后造成了一種“哪怕產品簡單粗糙了一點,只要是便宜,能湊合著用就行了”的心態。以這種心態去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最終會導致國外將我們的產品作為反“傾銷”調查的對象,那時的損失就不是一個企業而是整個行業了。
產學研有斷層 產品無創新力
由于該行業尚屬于新興行業,與該行業從業人數及企業總數比,行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相應專業所占比例還是比較少的。即使如此,科研院所改為企業以后,其技術人員大都在為生存奮斗,許多科研機構以銷售產品為主,沒有發揮自己的科學研究優勢,所以在新技術應用上出現了斷層。即使有新的研究成果,由于沒有能力去宣傳推廣,用戶并不知道,不能及時轉化為生產力,而企業又被迫完全靠自己的技術力量去開發新產品。
科研成果的產銷脫節不僅造成巨大的浪費,也不利于技術進步。有些前沿的工作如超低溫、超高壓、膜分離、超臨界萃取、輻射、真空等技術及裝備僅靠某一院所又無力完成,急需企業投入資金。過去提倡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未能體現出來,有限的科研力量也未能充分發揮作用,使得許多企業都是在互相抄襲仿制,稍加改進后即成為自己的產品。這一類產品除了價格優勢外,在國際市場上是沒有競爭力的。希望本行業的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將自己的科研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利用行業協會牽線搭橋,將新技術“嫁”出去。當然這種技術要有實用性,要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名牌正在形成 生產集中不夠
食品和包裝機械本身是個新興的行業,二十年的時間尚不足以形成深入人心的品牌,但是一貫堅持“質量第一”的企業首先是具備了創名牌的基礎,加上在競爭中不斷創新,高新技術的應用和前沿工藝的探索,知名企業、知名產品將被逐漸篩選出來。例如,啤酒飲料灌裝生產線、瓦楞紙板生產線、方便面生產線、杯裝灌裝機、寬幅復膜機、200升以上大桶吹塑機、BOPP吹瓶機、巧克力設備、均質機等雖然生產企業不少,但知名度高、銷售額大的已呈明顯集中趨勢,知名企業、知名品牌正在逐漸形成。
本行業在國內有近6000家企業,其中有2000多家不夠穩定,每年有近15%的企業轉產或倒閉,但又有約15%的企業加入這個行業,產值及銷售額超過億元的企業僅有十幾家,最好的企業產值及銷售額剛過10億元,上市企業僅有一家,銷售額過3000萬元/年的企業僅50家,這50家企業的總銷售額僅有80億元,只有20.66%的集中度,出口產品有75%是由這些企業完成的,將來的行業大型企業將會在這些企業中產生。預計到2005年,將有100家企業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年,生產集中度達到50%以上。
信息來源:中國工業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