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強國富民的重要基礎,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聯系我國核工業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我們感到,自主創新是核工業發展的靈魂。惟有立足自主創新,才能解決核心技術問題;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實現核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將國家安全和事業發展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主創新是核工業發展的靈魂
我國核工業是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指引下創建和發展起來的。正是通過自主創新,我們建立了獨立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打造了兩張中國“王牌”,一是中國的核盾牌,即成功研制了原子彈、氫彈和核潛艇,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和國際地位;二是中國核電自主化的品牌,即成功實現了中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國產化的重大跨越和核電工程管理與國際的接軌,奠定了核科技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早在我國核工業創建初期,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在中蘇友好期間,盡管有蘇聯的援助,但我們并沒有依賴它,而是扎扎實實地自主進行了能力建設:一是組織了一支以國內著名科學家為帶頭人的專業科技隊伍;二是建立了獨立完整的核工業體系;三是堅持在核心技術上做到知其所以然,堅持“理論先行”、“以任務帶學科”,把核心技術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1959年6月,蘇聯撤走專家,有人斷言,再過20年中國也搞不出原子彈。從不信邪的中國核工業人,依靠自主創新,攻克了重重技術難關,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自主制造原子彈的國家。令世界震驚的是,兩年零八個月后,中國竟先于法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夠自主制造氫彈的國家。1971年9月,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順利下水,到80年代又成功地掌握了中子彈和核武器小型化技術。
我國核工業的第一次創業,成就了“兩彈一艇”的偉大事業,使我國跨進了核大國的行列,無可爭議地在國際舞臺上擁有了發言權,挺起了中華民族自強的脊梁。毛澤東說: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鄧小平說,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核工業開始了以核電建設為標志的第二次創業。其間,我們堅持“以我為主,中外合作”的方針,將自主創新擺在了首要位置。
在祖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從設計開始,就堅持科研先行,重在掌握技術,先后建立了零功率試驗、燃料組件水力試驗等22個裝置,并應用和改建原有的核科技設施,進行了400多項科研試驗,有效地保證了設計、設備制造和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成功實現了中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七個自主設計建造首座核電站的國家。隨后,又成功地向巴基斯坦出口了恰希瑪一期核電站,實現了我國高新技術出口的重大突破。去年,中巴雙方又簽署了恰希瑪二期工程商務合同。
在我國首座商用核電站――秦山二期核電站建設過程中,我們緊緊抓住“以我為主,自主設計”這個核心環節,自主選定設計目標,確定技術方案,選擇技術參數,確定關鍵設備的功能和指標,自主進行重大科研開發和試驗驗證,掌握了技術的決策權。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掌握了建設和管理的主動權,實現了自主建造、自主采購和自主管理,有效控制了造價,保證了工程質量和進度。在55項關鍵設備中,有47項是國內制造的,一大批核電專用材料通過研制,實現了國產化。無論是設計自主化還是設備國產化,在我國核電發展史上,秦山二期核電工程都有了一個重大跨越。
在大亞灣、嶺澳、秦山三期、田灣等引進核電站的建設中,我們始終堅持結合國情,發揚自強、自主精神,在虛心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依靠已有的技術實力和積累的相關經驗,積極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促進了我國核電技術水平的提高,實現了核電工程管理與國際接軌。
我國核工業的第二次創業,發展了以核電為龍頭的包括核燃料、核應用技術在內的三大核技術產業,為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新的貢獻,使我國在世界核電領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帶動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拉動了機械、電氣、儀表行業的技術進步,是新中國科技崛起的重要里程碑。
自主創新是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是我國惟一擁有完整核科技工業體系的企業。實現核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中核集團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問題,也是黨和國家所賦予的神圣職責。核技術是尖端技術,是軍民兩用技術,十分敏感,這就決定了核工業的發展只能自主創新,這是核工業發展的根本。經過兩次創業,我們對自主創新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和感悟。
自主創新是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核工業是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產業,是體現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領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蘇聯毀約,其他西方國家嚴密封鎖,因此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又叫“爭氣彈”。改革開放后,在秦山核電站的建設中,我們攻克重重技術難關,實現了核電零的突破,國家領導人稱之為“國之光榮”。原子彈、氫彈的自主研制成功,使我國打破核壟斷,擁有了核事業發展的主導權,為此而建立的核科技工業體系,則使核工業得以持續開展自主創新,實現了由單一為軍工服務向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轉型,發展了核電、核燃料、核應用技術三大產業,贏得了新的發展機遇。可以肯定,如果不是一開始就堅持自主創新,中國的原子能事業也可能被扼殺在搖籃之中;如果中國自主研制的原子彈試驗成功再晚十年、二十年,恐怕整個世界格局不是今天的樣子。
自主創新是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增強核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直接關系國家根本利益,因而始終被中核集團視為第一位的效益。實踐告訴我們,自主創新雖然最初成本較高,但是由于免去了引進技術所支付的昂貴費用,投產后也無須將絕大部分利潤讓給外方,從長遠看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和持續發展更有意義。事實上,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秦山二期核電工程,相對于同期從國外引進的核電項目來說,節約成本約70億元人民幣。盡管我們在秦山二期核電工程前期研發階段投入了一定的經費,但相對于投產后創造的效益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同時,由于有了自主研發、自主設計,在以后項目建造及日常維護過程中,我們還會節省更多的成本。不難看出,自主創新是核工業企業不斷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源泉,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自主創新是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從原子彈爆炸成功到氫彈研制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多,法國用了8年多,而我們只用了2年多,研制速度之快讓世界震驚,原因就在于我們堅持了自主創新。從整個核工業體系的轉型到中國核電的起步,從零的突破到國產化的重大跨越,從核電站的成功出口到引進核電工程管理與國際接軌,這些都離不開自主創新。實踐反復說明,技術引進可以實現高起點起步,縮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距離,但技術引進從來都是以自主創新為前提條件的。一方面,沒有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就不可能引進高水平的技術;另一方面,一些關鍵技術和敏感技術,特別是關系國家安全的技術引進總是受到諸多限制。我國已引進了8臺核電機組,但凡屬新的、先進的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外國人從來都不賣給我們。實踐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一個現代化的中國是買不來的,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是買不來的。只有自主創新,才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
自主創新是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核安全是整個核工業發展的生命,任何一次核事故都可能斷送核工業的前程。而核技術作為尖端技術,只有堅持自主創新,才能確保其長期安全,造福于民。我國核工業發展50多年來,之所以沒有發生過任何核事故,就是因為每一步都落在自主創新上,每一步都嚴格遵循科學的程序。從技術力量上說,對工程試驗、生產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我們都能自己解決。在自主創新過程中,我們也積淀和形成了先進的核安全文化,從更高層次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證。我國的核電站,既有引進的也有自主建設的,但最好的運行紀錄還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秦山核電站創造的。該電站連續在最近三個燃料循環內,分別以連續滿功率運行331天、443天和448天的業績,三次刷新國內核電站運行的紀錄。試想,如果不是自主建設核電站,我們是很難連續對其進行技術改造的。而技術改造的過程,就是進一步自主創新的過程。技術改造與創新發展的良性互動,為核工業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堅持自主創新,提升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核工業的高度重視,經濟建設對能源的大量需求,以及核電的安全穩定運行,共同營造了核電大發展的有利環境。到2020年我國建成4000萬千瓦核電機組目標的提出,為我們更加積極、持續地推進自主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確立創新目標,明確戰略定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有明確的戰略目標。我們從自身實際出發,用1年多的時間分14個軟科學研究課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研究和頂層設計,明確中核集團公司的戰略定位是國家核科技工業發展的主力軍、國家戰略核威懾力量的核心、國家核能發展的中堅、核技術應用的骨干,提出到2020年的發展戰略目標是“3221”,即經濟翻三番,實現技術與管理兩個跨越,成為國家戰略核威懾力量與國家核能發展的中堅,建成軍民結合、技術領先、管理規范、效益突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特大型企業集團。
明確創新重點,打造自主品牌。核電是中核集團的龍頭產業。在積極推進核電建設的大好形勢下,我們緊緊抓住核電自主設計這個首要環節,重點開展技術創新,完成了中國百萬千瓦級核電站CNP1000和CNP1500的初步設計,打出了CNP(China Nuclear Power)這個自主化品牌,形成了CNP系列的設計產品。以創新打造自主品牌,可以獲得多重效益。一是在核電設計上首先實現了以我為主,在技術上達到了二代以上的水平,完全可以滿足核電站安全運行的需求;二是有利于在三代核電技術的招標中,引進國際先進技術,防止外方漫天要價,降低核電建設成本;三是在三代技術引進不能確保到2020年4000萬千瓦核電建設目標時,CNP1000設計可以及時補充。今后,我們仍將沿著自主創新的道路,繼續著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核電知名品牌。
搭建創新平臺,加強能力建設。在新一輪結構調整中,我們堅持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動結構調整和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中心環節,在核技術基礎、核動力、核電站運行維護、核燃料循環、核技術應用等多個領域建立了相應的研究基地,搭建了多個技術平臺。目前,我國在地浸、堆浸、鈾同位素分離方面取得了大量創新成果,核燃料元件生產實現國產化,既大幅度地降低了生產成本,又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依靠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到2020年我國核技術應用水平將得到全面提高和拓展,不但形成自成體系的新的研發能力,而且擁有3~5個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在核電、核燃料、核應用技術等方面形成國際競爭力。
實施管理創新,完善管理模式。技術和管理是企業發展的兩個輪子,自主創新離不開管理創新。集團公司組建后,特別是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后,始終牢記中核集團是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對企業管理體制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革:一是強化責權利一致的管理理念,建立“垂直管理、分級授權,橫向協作、相互監督,規范化、程序化和信息化運作”管理模式,實現集團的整體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母子公司體制,加大集團總部整體協調運作能力,實現集團化運作和集成式管理;三是加大資產重組和改制上市的工作力度,多元化、多渠道籌措資金,確保主業快速發展的需要。爭取到2020年,通過企業管理體制改革,使中核集團在管理手段和經營理念上與國際接軌,經營效益和管理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培養創新人才,堅持以人為本。擁有一流的人才隊伍是實現自主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要條件。中核集團提出了“實施人才強核戰略,重塑一流人才隊伍”的工作目標,堅持經營管理、專業技術、技能人才三支隊伍一起抓,繼與清華大學合作培養定向生之后,又先后與上海交大、哈爾濱工程大學簽署了合作辦學協議,同時加強了對在職職工的培訓力度。為促進人才脫穎而出,我們還結合集團公司的實際情況,積極研究和不斷創新獎勵制度,在人才培養、選賢用能、激勵機制等方面為集團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信息來源:中國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