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體現出一項重大的國家戰略: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自主創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也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
有關專家指出,這是中央文件和公報首次把自主創新作為國家戰略,表明中國要通過自主創新提升經濟和科技水平,因此裝備制造業迎來一個極好的發展機遇期。
自主創新是現實的需要
有關專家指出,把自主創新作為國家戰略,既是我國長期積累的結果,也是現實需求所決定的。
2004年,中國GDP總量已居世界第7位,但比重僅占世界的4.06%,人均GOP在世界184個國家中居100位。中國是世界第三貿易大國,但主要是依靠低附加值的產品。中國制造業賣低價勞動力、賣資源,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卻是賣標準、賣專利、賣品牌。
有報告顯示,雖然中國的制造業居世界第4位,但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制造業比重僅為8%,遠低于發達國家的40%;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90%是三資企業實現的;我國幾乎全部光纖制造裝備、85%的集成電路制造裝備、80%的石油化工制造裝備、70%的數控機床、95%的醫療設備依賴進口。在100個世界名牌中,還沒有一個中國的世界名牌。據中國海關統計,中國制造業出口商品中90%是貼牌生產。2002年占全國出口三分之一強的廣東省,自主品牌的出口額僅占3%,上海、浙江占10%。
據國際市場機構統計,生產環節制造的增加值占30%,70%來自品牌和營銷環節及研發。據聯合國工業統計署統計,全世界各類名牌商品共有8.5萬種,其中發達國家和新型經濟體擁有90%以上的名牌所有權,處于品牌壟斷地位。
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實行“以市場換技術”的辦法,雖然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但在引進、吸收、消化技術方面,效果不明顯。如中國的汽車工業,90%技術是發達國家的,自主品牌率不到10%。再如本報報道的西北軸承廠合資變局,中方拿出優質資產合資,卻以外方獨資告終。錦西化機的透平機械廠去年利潤3000多萬元,但2005年4月同西門子合資后,錦西化機不僅沒有換來對方的核心技術,反而被對方拿走了透平機械分廠的核心技術。大量事實說明,以市場難以換來技術,核心技術靠錢也買不來。
據報道,信息產業部研究人員從中國企業同日本NEC合資案例中得出結論:合資公司的中方走入誤區,他們交出市場,卻沒有換來真正的核心技術,換來的僅僅是充當外方加工部門的“上崗證”。
北大方正董事長魏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斷言:“以市場換技術是失敗的產業政策。”據商務部去年公布的一份報告,美國輝瑞、德國大眾等8家跨國公司在中國申請的專利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說明他們高度重視核心技術的保護。也就是說跨國公司的專利權不僅僅作為法律手段運用,還作為一種有效的市場策略。如發達國家幾乎收購了中國飲料市場全部品牌以及70%化妝品品牌等等。
中國吸收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的效果也不好,僅為1∶0.078;而韓國為1∶8,日本為1∶5;中國計算機領域為100∶1。據統計,2003年我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引進技術開支為405.4億元,消化吸收為27.1億元,購買國內技術54.3億元,引進技術與消化吸收開支的比為1∶0.067。
抓住和利用發展機遇期
有關專家指出,中央政府把自主創新作為國家戰略,必然要在政策、資金和人力上向這個方向傾斜。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在央視“大講堂”講課時指出,雖然我國人均GDP才達到1000多美元,但科技創新的綜合指標已相當于人均5000~6000美元國家的水平,現在完全具備自主創新的基礎和能力。
溫總理在“十一五”規劃說明中強調“抓住和利用戰略機遇期”。當前出現的是自主創新的戰略機遇期,是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目前全國已出現搶占機遇,盡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新動向:上海邀集院士級的科學家,首次大范圍制定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深圳的自主創新基本目標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新的升級和優化;浙江提出的自主創新政策是“騰籠換鳥”,騰出空間培育“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高”的“好鳥”;福建要從“福建制造”轉向“福建創造”。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一鳴指出,國際化大生產是一條“微笑形曲線”,處于兩個高端的是品牌和技術,處于低端的是加工組裝,由于決定品牌價值的往往是技術含量,所以沒有核心技術,就意味著只能停留在國際大分工和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倪光南院士更一針見血地指出,經濟全球化,不是免費的午餐,缺乏核心技術就不能分享全球化帶來的利益。
信息來源:中國工業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