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2005中國石油論壇”上,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會長陳浩然再次呼吁,我國應加快建立國內石油期貨市場,以規避石油交易風險,保障我國中長期石油安全。
隨著我國對石油需求量的快速增加和對海外石油依存度的增大,保證我國中長期石油安全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緊迫的任務。由于我國石油儲量有限,新勘探和開采量增幅也有限,石油消費的大部分增量只能由進口滿足。有業界人士預測,到2010年,我國原油進口量將達到1.6億噸,2020年將達到2.5億-3億噸,對海外石油依存度將超過50%。而這一階段正是我國經濟工業化過程的關鍵時期。從石油消費情況來看,我國80%以上的石油應用于石油加工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化學原材料及制成品行業上,這進一步反映出原油及下游產品在我國石油和化工等基礎產業中的重要地位。如果沒有充足的石油供應,就不能保證這些行業的高速發展,從而就會制約我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可以預見,石油供給將是我國21世紀經濟發展的瓶頸,保證我國中長期石油安全是一個事關我國經濟長期穩定較快發展的戰略性問題。
陳浩然認為,建立國內石油期貨市場是利用現代化手段規避石油交易風險的迫切要求。我國缺乏必要的戰略儲備能力,對原油突發性供應中斷和油價大幅度波動的應變能力較差。隨著近年來我國石油進口數量的逐年增加,我國企業對規避石油風險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建立國內石油期貨市場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選擇。當前國際石油市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貿易和風險規避機制。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結合,為市場主體從事石油交易規避風險提供了較好的平臺。
由于我國石油經濟市場化的局限、國內石油期貨市場發展的不完善和斷層、各種非市場背景下出臺的政策限制因素,我國石油經濟利用期貨市場規避風險的內生性需求和外部條件都遠遠談不上成熟。這與我們石油進口、消費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目前我國石油行業基本上還處于壟斷狀態,市場化程度不高。實踐證明,壟斷無法解決石油短缺和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從全球范圍看,市場化是石油進口國解決石油供應保障的基本方向。
要解決我國的石油安全問題必然要關注我國的石油產業政策。我國石油體制經歷過嚴格計劃控制階段、計劃與市場雙軌并存階段、恢復統一計劃管理階段,現在正處于第四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在計劃與市場雙軌并存階段,我國于1993年前后建立了上海、北京石油交易所等多家石油期貨市場。1994年4月,國家恢復統一計劃管理,各地石期貨交易所失掉了現貨基礎,再加上國家加大對期貨業的治理整頓,石油期貨交易紛紛關閉。如今我國又到了必須積極推動石油經濟市場化,加快建立國內石油期貨市場的關鍵階段。陳浩然認為,必須打破壟斷,完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加快建立國內石油期貨市場,制定石油期貨“走出去”規范,制定境外獲取資源的規則。
據介紹,目前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石油期貨市場有以下特點:
一、參與企業較少。由于受國內政策的限制,只有少數幾個大的國有石油公司有權在國外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大部分國內企業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參與境外的石油期貨交易。
二、制度落后。按照《國有企業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辦法》,境外期貨頭寸實行額度管理。套期保值額度,是持證企業在特定時間內所持期貨頭寸的最大數量限制;持證企業的套期保值計劃每年核定一次,連續12個月的套期保值頭寸總量不得超過相應時期的套期保值額度。這對于我國石油企業管理層來說,或許是一個省力且安全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但在瞬息萬變的國際期貨市場上,卻成了我國企業的風險源頭。按目前我國境外期貨的操作流程,國內企業想在境外市場從事某期貨品種的套期保值業務,必須通過國外的經紀行開設期貨賬戶,然后向有關部門申請期貨頭寸額度。僅此一項就有兩大風險:一是開戶企業基本沒有秘密可言,何時進貨、進多少貨很容易被交易對手提前知道;加上在目前的管理體制下,做出決定后很難在短期內更改,否則又要重新申請。我國石油在國際市場上的被動局面很大程度上來自這種時差。二是由于額度申請不易,幾乎所有企業傾向于多申請額度,并在每次舊的額度過期前,一次性地把額度使用掉。這也是我國企業在進行石油期貨交易時交易總量不大,但很容易造成大的價格波動的原因。以上問題都是影響我國中長期石油安全的巨大隱患。
由于我國石油消費的品種、需求和地區差別十分巨大,形成我國自己的石油交易市場和報價系統意義重大。我國有必要加快建立國內石油現貨和期貨交易市場,達到規避風險、跟蹤需求、調控市場的目的,正確快速引導石油生產、經營和消費。與此同時,培養鍛煉一批懂得國際石油期貨交易規則的人員,在逐步完善國內石油產業政策的前提下,真正建立起國內石油期貨交易市場,并積極參與國際石油期貨市場。此外,還要加強我國石油行業組織的協調自律作用,使我國石油行業能作為一個整體,在國際石油市場上形成強有力的形象。
信息來源:慧聰網